又到了这个季节。
空气里开始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混合气息。怎么形容呢?有点像盛夏雷雨来临前,那种闷闷的、带着泥土和青草味的潮湿感,又混杂着毕业论文打印出来的油墨香,还有……嗯,没错,还有廉价啤酒和散伙饭的油烟味儿。

每年这个时候,走在大学城附近,你总能一眼分辨出谁是“准毕业生”。
他们成群结队,穿着租来的、明显不合身的学士服,在校门口、图书馆前、甚至是某个他们曾经翘过无数次课的教学楼下,摆出千篇一律却又乐此不疲的姿势。把学士帽高高抛向天空的那一刻,快门声咔嚓作响,仿佛要把那零点几秒的自由和解脱,定格成永恒。
说真的,这像一场盛大的、心照不宣的行为艺术。每个人都是演员,剧本的名字叫《告别青春》。
第一幕:最后的狂欢,一场“预谋已久”的失态
我总觉得,毕业季的饭局,是世界上最矛盾的存在。
它的名字叫“散伙饭”,但气氛却比任何一次团建都要热烈。
地点通常不会是什么高档餐厅,大概率还是学校后门那家烟熏火燎的烧烤摊,或者是某个吵吵闹闹的大排档。老板早就认识这帮学生了,见怪不怪地搬出成箱的啤酒,熟练地喊着:“今儿个不醉不归啊!”
然后,故事就开始了。
那些平时点个名都脸红的腼腆男孩,此刻会端着酒杯,摇摇晃晃地走到你面前,眼神真挚得像要托付终身,嘴里却说着颠三倒四的胡话:“兄弟……以后……以后常联系啊!”
那些精致的、每天妆容一丝不苟的女孩,也会哭花了眼线,抱着身边的人,不管熟不熟,就开始回忆四年前刚开学时的糗事。
最奇妙的是,你会发现,你竟然对那些曾经让你无比讨厌的人和事,生出了一丝……不舍?
那个每天在宿舍功放抖音的室友,你曾经在心里骂了他一万遍,但此刻他过来敬酒,你却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以后听不见你那破锣嗓子,还真有点不习惯。”
那个永远只给及格分的“四大名捕”老师,你们曾经在背后给他取了无数个外号,但毕业典礼上听他致辞,竟然觉得他说的每一句“社会是残酷的”都是金玉良言。
你说奇怪不奇怪?我们用四年时间拼命想逃离的地方,却在最后这几十天里,用尽全力去怀念。
这场狂欢,其实是一场集体的自我麻醉。我们用酒精和喧嚣,来掩盖内心那个巨大的、正在嘶吼的空洞。因为大家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:这顿饭吃完,在座的很多人,这辈子可能真的就再也见不着了。
第二幕:眼泪的廉价与珍贵
毕业季的眼泪,是我见过最“不值钱”,也最“值钱”的东西。
它来得毫无道理。
可能只是因为收拾行李时,翻出了一张四年前的饭卡,上面贴着你土得掉渣的一寸照。
可能只是因为路过操场,看到一群大一的新生在军训,他们的口号和你当年喊的一模一样。
可能只是因为,在毕业晚会的KTV里,有人点了一首《凤凰花开的路口》,前奏一响,全场就哭成了一片汪AN洋。
我到现在还记得我毕业那会儿,一个平时铁骨铮铮的汉子,我们寝室的“猛男担当”,三杯酒下肚,抱着宿舍楼下的流浪猫哭得像个二百斤的孩子。他一边哭一边絮叨:“小花啊,以后没人喂你了可怎么办啊……”
我们当时都笑他,可笑着笑着,自己的眼角也湿了。
我们哭的,真的是那只猫吗?
不。
我们哭的是,再也没有一个可以肆无忌惮熬夜打游戏、第二天早上还能被室友从床上拖起来去上课的清晨了。
我们哭的是,再也不能穿着拖鞋、裤衩,溜达到楼下小卖部,赊一包泡面,记在“兄弟账”上了。
我们哭的是,过去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,那些鸡毛蒜皮的争吵、那些无聊透顶的卧谈会、那些一起挂科又一起通宵复习的荒唐岁月。
这些眼泪,是对一段被时间偷走的、再也回不去的时光,所做的最无力的凭吊。它廉价,因为它随处可见;它珍贵,因为它饱含了我们独一无二的、滚烫的四年。
第三幕:物理空间的清空与精神世界的迷茫
如果说散伙饭和毕业照是精神层面的告别,那么收拾行李,就是一场残酷的物理剥离。
整个宿舍楼就像一个被摇晃过的巨大汽水瓶,嘶嘶地冒着泡,每个人都在忙着打包、忙着告别、忙着在二手平台上甩卖那些曾经信誓旦旦要用一辈子的台灯和吉他,空气里混杂着汗水味、外卖盒子的油腻味、还有那么一丝丝离别的,怎么说呢,金属般的腥甜味儿。
“这本书,五块钱,要不要?”“这盆多肉,送你了,帮我养着它。”“卧槽,我这箱子怎么塞不下了!”
每一件被塞进箱子或者被遗弃的物品,都像一个记忆的坐标。那本翻烂了的专业书,见证了你考前突击的无数个夜晚;那张褪了色的电影票根,是你和某个姑娘第一次约会的证据;那个缺了个角的马克杯,是某个生日时朋友送的礼物。
你亲手把这四年浓缩成几个沉甸甸的箱子,然后贴上封条,邮寄到一个叫做“未来”的地址。
当宿舍的床板第一次完全露出来,空荡荡的,泛着冷光,你会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。
这里,不再是你的“家”了。你成了一个访客。
而比这更让人恐慌的,是那个被问了无数遍的问题:
“毕业了,你打算干嘛?”
考研的,像是拿到了暂缓执行的判决书,还能在象牙塔里苟延残喘几年。
考公的,在面试和体检的流程里,提前感受着体制的严谨与繁琐。
而出国留学的,则在办签证、订机票的忙碌中,对未知的异国他乡充满了既期待又忐忑的复杂情绪。
最庞大的群体,还是那些拿着简历,一头扎进招聘会人海里的“求职大军”。他们穿着从网上买来的、肩膀还不太合身的廉价西装,脸上带着标准化的微笑,一遍遍地向HR复述着自己那点单薄的实习经历。
他们收到的每一个“回去等通知”,都像一记闷拳,打在对未来的美好幻想上。
这时候你才发现,毕业证,那张你花了四年时间换来的纸,其实更像是一张船票。它证明你有资格登船了,但船要开往哪个方向,海上会不会有风暴,没人能告诉你。
所谓的“社会人”入场券,更像是一张迷宫的地图,而且还是残缺不全的。
写在最后:别怕,迷茫是毕业的标配
我作为一个已经毕业好些年的“过来人”,每年看到这些学弟学妹们在毕业季里的挣扎、狂欢和伤感,都觉得既熟悉又感慨。
我想说,别急着给自己的未来下定义,也别害怕此刻的迷茫和手足无措。
请尽情地去拥抱这场混乱吧。
去喝那顿会让你第二天头痛欲裂的酒,去和你喜欢的人好好道个别,去和你讨厌的室友握手言和,去把学士帽用尽全力抛向天空。
因为毕业季节,它本身就不是一个“结束”,也不是一个“开始”。它是一个节点,一个混乱的、充满能量的、让你从一种人生轨道,被猛地抛向无数个平行宇宙的“奇点”。
你可能会在出租屋里吃一个月泡面,可能会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,可能会发现现实和理想之间隔着一个银河系。
但没关系。
很多年后,当你回想起这个夏天,你记住的,可能不是校长的冗长致辞,也不是论文答辩时的紧张。
你记住的,会是那天傍晚烧烤摊的孜然味,是朋友醉酒后说的胡话,是眼泪流进啤酒里的咸涩味道,是那个拉着行李箱,最后一次回头看校门时,心里那种空落落却又充满可能性的、独一无二的感觉。
这,就是毕业季节。一场盛大、狼狈、又无比珍贵的成人礼。
欢迎来到,真实的世界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