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.7万。
一个数字。

一个乍一看没啥感觉,但你只要把这个数字乘以背后那些不眠的夜晚、堆积如山的试卷和父母鬓角悄悄冒出的白发,这重量,一下子就砸你心上了。
没错,这就是最近刷屏的辽宁高考人数。说实话,我,一个在辽宁这片黑土地上长大、也曾是高考大军里一粒沙子的“过来人”,每次看到这个数字,心里都五味杂陈。它不是新闻联播里那个平铺直叙的播报,它是一场盛大又残酷的青春献祭,是无数个家庭的希望和焦虑交织成的交响曲,时而激昂,时而悲怆。
这数字,到底意味着啥?
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。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:“人又多了!卷得更厉害了!”
这话,对,但也不全对。
你想想,我高考那会儿,十几年前了,那时候的数字好像没这么吓人,但压力小吗?一点也不。那时候我们嘴里念叨的是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,老师天天在讲台上吼:“提高一分,干掉千人!”那感觉,就好像你不是在考试,你是在上战场,你的笔就是你的枪,你的每一个答案都在决定你是“生”是“死”。
现在呢?19.7万这个数字,比前几年确实涨了点。这背后原因复杂,有说是人口周期的小高峰,也有说是普职分流政策下,更多孩子选择冲刺本科。但甭管原因为何,结果是实打实的:赛道上的选手,变多了。
这就像沈阳中街,平时逛逛还行,一到五一、十一,好家伙,那叫一个人山人海,你想从这头走到那头,靠的不是腿,是人流的裹挟。现在辽宁的高考,就是这种感觉。
更要命的是,蛋糕就那么大。
辽宁的好大学,你掰着手指头数:大工、东大,再往下数数,辽大、东北财经……没了。真的,能叫得上名号、在全国都有竞争力的,就这么几所。19.7万的考生,盯着的,就是这几块最甜的蛋糕。
剩下的呢?
一场更为惨烈的厮杀。
所以,当咱们讨论辽宁高考人数的时候,我们讨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。
我们讨论的是:
- 资源分配的不均。 沈阳、大连的孩子,享受着全省最好的教育资源,他们的起跑线,可能就是很多小城市孩子的终点线。这不是抱怨,这是现实。你在铁岭、在阜新,你可能得付出双倍甚至三倍的努力,才能和人家坐进同一间考场,竞争同一个名额。
- 一种深入骨髓的“宿命感”。 在辽宁,尤其是在我们这些老工业基地成长起来的家庭里,“考出去”这三个字,几乎是刻在DNA里的。父母那辈人,经历了下岗潮,经历了从“铁饭碗”到“泥饭碗”的阵痛,他们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高考,跳出这个圈,去北京,去上海,去一个更有活力、更有机会的地方。高考,在他们眼里,不只是一场考试,它是改变家族命运的唯一通道。这种期望,沉甸甸的,压在每一个19.7万分之一的肩膀上。
记忆里的高考,和现在的高考,味道变了吗?
我总忍不住回想我自己的高考。
那时候的天,好像比现在更蓝一点。学校门口的小卖店,冰柜里永远有五毛钱一袋的冰水。夏天,教室里的大吊扇吱呀呀地转,吹出来的全是热风,卷子上的汗渍一圈一圈地晕开。
那时候的我们,很纯粹,也很“傻”。
我们坚信,考上大学就一切都好了。仿佛那张录取通知书,是一张通往天堂的门票。我们熬夜刷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》,不是因为它有多神圣,而是因为老师说,这是唯一的路。我们的世界很小,小到只有教室、食堂、寝室三点一线。我们的梦想也很大,大到以为跨过6月的那两天,就能拥抱整个世界。
现在呢?
我看着我表弟,今年也是这19.7万分之一。
他的书桌上,除了教辅,还有平板电脑,上面是各种网课名师的视频。他获取信息的渠道比我们那时候多太多了。他知道什么是“内卷”,什么是“躺平”,他会讨论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,甚至会分析不同大学的“性价比”。
他比我们那时候,更清醒,也更焦虑。
清醒在于,他知道高考不是终点,甚至连起点都算不上,它只是一个入场券,后面还有考研、考公、找工作……一关又一关。焦虑在于,他看得太明白了,反而失去了我们当年那种“一往无前”的莽撞劲儿。
他们这代孩子,面对的是一个更复杂的世界。选择多了,迷茫也多了。19.7万这个数字背后,是19.7万个截然不同的灵魂,在用自己的方式,与这个时代博弈。
别光盯着数字,看看活生生的人吧!
所以,我想说,下次我们再聊起“辽宁高考人数”这个话题时,能不能别再简单地用“卷”或者“难”来一笔带过?
我们能不能试着去看看数字背后,那些具体的人?
- 那个每天清晨五点半就起床,在昏黄的灯下背单词的女孩。
- 那个为了让孩子能上个好点的辅导班,下班后偷偷去开网约车的父亲。
- 那个在考前失眠,躲在被子里偷偷抹眼泪,第二天又装作若无其事继续刷题的男孩。
- 那个比孩子还紧张,每天变着花样做饭,连走路都踮着脚尖的母亲。
这19.7万人,不是一个群体,他们是19.7万个独立的故事。
他们的故事里,有梦想,有汗水,有挣扎,有不甘,有对未来的憧憬,也有对未知的恐惧。这才是“辽宁高考人数”这个话题,最真实、最动人的地方。
作为过来人,我不想说什么“加油,你们是最棒的”这种空洞的鸡汤。因为我知道,当一个人身处风暴中心时,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。
我只想说,孩子们,当你们坐在考场里,握着笔,面对那张决定你未来几年去向的卷子时,请一定记得:
它很重要,但它没那么重要。
它重要,是因为它确实是你前半生十几年寒窗苦读的一个交代,是你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个跳板。全力以赴,不要留遗憾。
它没那么重要,是因为人生的路,长着呢。高考的成败,顶多决定了你未来四年,在哪个城市,和一群什么样的人一起吃食堂打游戏,但它决定不了你这辈子能走多远,能看多高的风景。
你的坚韧,你的善良,你的好奇心,你解决问题的能力,你爱与被爱的能力……这些东西,是任何一场考试都无法衡量,也无法给予的。而这些,才是能陪你走一辈子的财富。
至于那个19.7万的数字,就让它随风去吧。
你只需要记住,你是你,是独一无二的你。
考完试,去好好睡一觉,去吃一顿心心念念的烧烤,去和朋友们大声唱歌。把积攒了三年的压力,都释放出来。
然后,去迎接一个崭新的,不被分数定义的人生。
辽宁这片土地,曾经承载了共和国长子的荣光,也经历了转型的阵痛。我们辽宁的孩子,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。
19.7万,又如何?
不过是人生路上,又一场需要我们全力以赴的战役罢了。
打赢它,我们庆祝。
万一失手了,咱拍拍身上的土,换条路,接着走。
天,塌不下来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