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就这么坐在咖啡馆的角落里,假装看书,其实是在明目张胆地观察。对面那个姑娘,得有二十分钟了吧,就为了拍一杯平平无奇的燕麦拿铁。角度、光线、滤镜,甚至手腕上那串小珠子该怎么摆,都透着一股子“不经意”的精雕细琢。
咔嚓。又一张。

我脑子里就冒出四个字:文化现象。
一个崭新的文化现象,就这样在我的眼皮子底下,被制造、被消费、被遗忘。它像一阵风,来得快,去得也快,卷起一地鸡毛,留下一群茫然的人,急匆匆地奔赴下一个“风口”。
说真的,你有没有觉得,我们这代人,特别热衷于“参与”各种文化现象?前两年是“丧文化”,人人都挂着一张“人间不值得”的脸,仿佛比谁更颓废谁就赢了。转眼间,风向一变,又开始“特种兵式旅游”,一天打卡十个景点,累到半死,但朋友圈的照片必须光鲜亮丽,配文是“年轻就是用来折腾的”。
然后呢?现在是Citywalk。
听着特洋气,对吧?城市漫步。好像瞬间就跟那些背着帆布包、穿着复古跑鞋的文艺青年搭上了边。但你仔细瞅瞅,有多少人的Citywalk,是真的在用脚步丈量城市肌理,感受那些藏在犄角旮旯里的烟火气?
更多的是一种“装备竞赛”。
你得有一双萨洛蒙或者Hoka的鞋,不然不够“户外”;你得背一个始祖鸟的包,哪怕里面只装了一包纸巾;你手里最好再端一杯M Stand或者%Arabica的咖啡,杯子上的Logo一定要露出来。
一切都像是一个精心编排的剧本,我们每个人,都是买了门票、穿上戏服的演员。我们走的不是路,是“中产阶级松弛感”的T台。我们不是在体验,我们是在表演。
我有时候真觉得累。不是身体累,是心累。这种被一个个标签、一个个“文化现象”推着走的感觉,像什么呢?像一个巨大的、无形的消费主义漩涡,它不断地告诉你:
“嘿,你不懂这个,你就out了。”“快看,大家都在玩这个,你不加入,就没朋友了。”“买下这件东西,你就能成为‘那样的人’。”
它本质上是一种“人设消费”。我们消费的不是产品本身,而是一个被精心包装过的身份标签。用Citywalk来标榜自己的生活品味,用MBTI来定义自己的社交人格,用飞盘和陆冲来彰显自己的活力与潮流。
说到人设,就不能不提MBTI。这玩意儿简直是本世纪最伟大的“社交懒人包”,没有之一。
以前我们认识一个人,得花时间聊天、吃饭、一起经历点事儿,才能慢慢拼凑出对方的轮廓。现在呢?上来直接甩四个字母——“嗨,我是INFP,你呢?”
哦,你是ESTJ啊,那我们可能合不来。
你看,多省事儿。都不用磨合了,算法直接帮你“匹配”好了。人和人之间的复杂性、流动性、成长的可能性,全被简化成了16种标签。我们兴高采烈地往自己身上贴,找到组织,抱团取暖,然后心安理得地用这个标签去解释自己的一切行为:我社恐是因为我是I人,我拖延是因为我是P人,我控制欲强是因为我是J人……
这究竟是一种自我探索,还是一种自我设限?
我不知道。但我看到的是,当我们越来越依赖这些“文化快餐”来定义自己时,我们离真实的、独一无二的自己,反而越来越远了。
真正的文化,应该是什么样的?
我想,它应该是“文火慢炖的老汤”,而不是“三分钟即食的方便面”。
我老家有个习俗,每年端午,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挂上艾草。我小时候不懂,就问我奶奶为啥。我奶奶也说不出什么“科学道理”,她就说:“你爷爷的爷爷那辈儿就这么挂了,挂了能辟邪,能让娃儿不生病。”
这是一种文化。它没有经过任何网红的推广,也没有KOL的带货,它就那么自然而然地,通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、身体力行,融入了我们的血脉。它很慢,慢到几百年都没什么变化。但它很扎实,扎实到你一闻到艾草的味儿,就知道,哦,家到了,夏天到了,安稳了。
还有方言。我一个朋友是重庆人,我们聊天,他时不时会蹦出一句“巴适得很!”。那个语调,那个神情,瞬间就把重庆那种火辣辣的、江湖气的、充满活力的市井画面给带出来了。这是任何普通话词汇都无法替代的。这种根植于土地的文化,它是有生命的,有温度的,有嚼劲的。
可我们现在的这些“文化现象”呢?
它们更像是资本和算法合谋的一场场“数字游牧”。算法捕捉到一点点情绪的火苗,资本立刻跟上,把它煽成一场燎原大火,然后迅速收割流量和金钱。等这片草场烧完了,大家就一窝蜂地迁徙到下一个热点去。
从“秋天的第一杯奶茶”,到“围炉煮茶”;从“多巴胺穿搭”,到“美拉德风”;
我们像一群被数据操控的提线木偶,乐此不疲地追赶着一个又一个被定义好的“潮流”。我们以为我们在自由选择,其实我们只是在算法推荐给我们的几个有限选项里,点了一下“确认”而已。
这挺可怕的。
因为它在潜移默化地剥夺我们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的能力。我们不再去问“我真正喜欢什么”,而是去问“现在流行什么”。我们的生活,渐渐地不是为了取悦自己,而是为了拍出一张“看起来很美”的照片,发到社交媒体上,收获一堆点赞。
我们活成了一个巨大的、流动的“楚门的世界”。
那我呢?我在这场洪流里,扮演了什么角色?
我一边对这一切嗤之鼻鼻,一边又忍不住去了解最新的梗是什么意思;我嘲笑别人跟风,但看到好看的穿搭博主,还是会默默打开橙色软件搜索同款。
看,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,一个矛盾、拧巴、偶尔清醒又时常沉沦的普通人。
我写下这些,不是想批判谁,更不是想站在什么制高点上。我只是觉得,我们或许可以,试着慢一点点。
当一个所谓的“文化现象”扑面而来的时候,先别急着冲上去。
问问自己:
- 我真的需要这个吗?
- 这是我发自内心的热爱,还只是因为“大家都在这么做”?
- 脱掉这些标签之后,我还剩下什么?
也许,真正的酷,不是你集齐了所有潮流的龙珠,而是你能在所有喧嚣的声音中,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回响。
是你敢于承认自己的“不合时宜”,是你敢于坚持那些微小但对自己而言无比重要的东西。比如,你就是喜欢在下雨天读一本旧书,哪怕没人给你点赞;你就是喜欢逛菜市场,胜过逛网红买手店;你就是觉得,一碗妈妈做的家常面,比任何一家米其林餐厅都治愈。
这些,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。这,才是你自己的“文化现象”。
窗外,天色暗下来了。对面那个拍照的姑娘已经走了。
我面前这杯咖啡,早就凉了。但我突然觉得,它的味道,比刚端上来的时候,更真实。
我选择,不那么着急地去“成为”谁。我选择,先坐在这里,好好地,感受一下我自己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