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敢打赌,每个人的手机相册里,或者脑子某个不轻易示人的角落,都藏着一张“初相见”的照片。
可能不是真的照片,就是一帧画面。

一个定格。
对我来说,那个画面,是个下午。阳光特别好,好得像电影布景,空气里漂浮的尘埃都被镶上了金边,我记得我点了一杯冰美式,因为紧张,喝得太快,结果冰块在胃里横冲直撞,凉得我一哆嗦。而对面那个人,就那么笑着,眼睛弯弯的,像新月。我们聊着一些现在看来根本无关痛痒的废话,从村上春树聊到街角的麻辣烫,阳光透过咖啡馆的玻璃窗,把她的头发染成了一种特别不真实的金棕色,我当时觉得,全世界的光都打在她一个人身上了。
你看,这就是“初相见”。
它完美得像个骗局。
纳兰性德那句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”,被文艺青年们嚼了N年,都快盘出包浆了。但说真的,谁能不爱呢?
初见的时候,我们都是最好的演员。我们把自己打磨得闪闪发光,小心翼翼地藏起所有的不堪、疲惫和狗屁倒灶的过往。我们展示的,是那个理想中的自己——风趣、温柔、充满希望,对世界还他妈的抱有几分天真的幻想。
对方也一样。
于是,两个顶配版本的“虚拟形象”,在那个特定的时空里,一拍即合。电光石火,火花四溅。我们看到的,是对方想让我们看到的样子,也是我们自己内心最渴望投射出的样子。
那是一种什么感觉?
是确认感。是“啊,原来世界上真的有另一个我”的灵魂撞击。
所以,我们怀念“初相见”,怀念的根本不是那个后来和你吵架、冷战、把臭袜子扔得到处都是的真实的人。
我们怀念的,是那个瞬间的自己。那个眼睛里还有光的、相信童话的、傻乎乎的自己。
我们怀念的,是那种“一切皆有可能”的幻觉。
这该死的“初相见”滤镜,可不只用在爱情上。
你记不记得,你刚拿到第一份心仪工作的offer时的心情?走进那栋闪闪发亮的写字楼,空气里都是咖啡和梦想混合的味道。你觉得你要在这里大展拳脚,改变世界。你的每一个同事看起来都那么专业,那么友善,你甚至觉得连前台小姐姐的微笑都充满了鼓励。
那就是你和这份工作的“初相见”。
后来呢?后来你知道了办公室里那些弯弯绕绕,知道了谁和谁不对付,知道了那些看似光鲜的PPT背后是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和无休止的扯皮。梦想?梦想在一次次“好的,老板”“收到,马上改”里,被磨损得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轮廓。
还有朋友。
想想你最好的那个朋友,你们是怎么认识的?可能是在一次旅行中,也可能是在某个深夜的论坛里,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,聊了个通宵。你发现你们俩简直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妹,三观一致,笑点相同,连讨厌的人都一模一样。你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他看。
那就是友情的“初相见”。
再后来呢?生活轨迹慢慢错开,你们开始聊不到一块儿去。他说的明星你不认识,你吐槽的老板他没见过。渐渐地,对话只剩下“最近好吗”“还行吧”“有空再聊”。那个曾经能让你在深夜里打电话哭诉几个小时的人,现在躺在你的联系人列表里,像一座沉默的孤岛。
所谓“秋风悲画扇”,悲的从来不是扇子被弃,而是那份曾经被珍视的美好,它竟然……会过期。
这才是最让人受不了的地方。
时间,是个差劲的编剧。
它最擅长的事,就是给一个无比惊艳的开头,然后用冗长、乏味、甚至狗血的过程,把所有的美好都稀释掉。
初见时,我们是彼此的全世界。后来,我们成了彼此的背景板,再后来,可能连背景板都算不上,只是手机里一个偶尔会跳出“是否删除”提示的联系人。
初见时,我们聊诗和远方。后来,我们只聊孩子的学区房和今天晚饭吃什么。
初见时,我们以为对方是来拯救我们脱离苦海的神明。后来才发现,大家都是在泥潭里打滚的普通人,谁也救不了谁,能自渡就不错了。
这个过程,就像看一部评分9.8的电影的开头,然后发现后面的两个小时全是广告和付费弹窗。那种被欺骗的感觉,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,才是“悲画扇”的根源。
我们总以为是哪里出了错。
是我变了?还是你变了?
其实,谁都没“变”。我们只是……完整了。
“初相见”的那个你,是预告片里的你。而后来那个有缺点、会疲惫、会说错话、会让你失望的你,才是正片。
可我们都太爱预告片了,不是吗?因为预告片里,全是精华,没有一秒钟的无聊。
那么,怎么办?
难道我们要永远活在对“初相见”的凭吊里,做一个情感上的“遗老遗少”吗?
别闹了。
我曾经也一度沉溺于这种情绪。反复翻看以前的聊天记录,听着我们都喜欢过的歌,试图从那些蛛丝马迹里,找回最初的感觉。
结果呢?除了把自己搞得更丧,屁用没有。
后来我慢慢想通了一件事。
我们不能,也不应该,要求生活永远停留在第一章。
一本书如果只有第一章,那它根本不叫故事,叫大纲。一场电影如果只有前十分钟,那它不叫电影,叫预告。
“初相见”的美好,在于它的不真实。它的脆弱。它像一个美丽的肥皂泡,阳光下五光十色,但你知道,它一碰就破。
而后来那些“一地鸡毛”的日子,那些争吵、眼泪、妥协和原谅,虽然难看,但它真实。它坚固。它是在那个肥皂泡破了之后,你们用生活的烂泥,一点一点重新垒起来的城堡。
虽然丑,但能住人。虽然漏风,但能挡雨。
我们不能只要高光,不要日常。不能只要甜蜜,不要责任。不能只要那个“虚拟形象”,不要那个会在你面前放屁打嗝的真实的人。
所以,再回过头来看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,我不再觉得它是一种悲叹,反而觉得它是一种提醒。
它提醒我们,那个起点曾经有多么耀眼。
它也提醒我们,能从那个耀眼的、不真实的起点,一路磕磕绊绊走到今天,经历了那么多狗屁倒灶的破事儿,还没把对方弄丢(或者说,还没把自己弄丢),这本身,就是一件挺牛逼的事。
所以啊,别再纠结了。
想念那个下午的阳光和冰美式吗?想。
但如果让我选,我还是会选择现在。选择这个虽然不完美,但无比真实,充满了生活褶皱的现在。
因为,初见是惊鸿一瞥,是天意。
而往后余生,那些磨合与相守,是人间的烟火,是每一个“我愿意”。
这比什么都重要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