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说起来,这年头“个性”两个字,像是被嚼烂了的口香糖,吐出来又被踩了一脚,黏糊糊的,没啥劲儿。人人都嚷嚷着要活出自我,结果呢?往社交媒体上随便一滑,千篇一律的滤镜、差不多的打卡、甚至连段子都开始互相抄袭了。你看着,是不是有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感?
我啊,最近老琢磨着一句老掉牙的话,就那句——“毋吾以也”。古人讲的,孟子那会儿,意思是“不要把我当作榜样,不要拿我的标准去衡量别人”。你细品品,这短短四个字,是不是一下就把这浮躁世界里所有试图“定义”你的声音,全都给怼回去了?那种掷地有声的劲儿,那种老子就是老子、你管不着我的气势,简直太对了我的胃口。

真不是我矫情,这世道,太多人喜欢把你往一个框里塞。从你小学一年级开始,成绩好坏就是第一个标签;上学了,你是“学霸”还是“学渣”,你是“内向”还是“外向”;工作了,你是“社畜”还是“精英”,你是“佛系”还是“卷王”;等你再老点,估计就得被定义成“养生达人”或者“广场舞女王”了。你说,咱这辈子,是不是就在不断地被贴标签、被分类、被格式化?
我总觉得,人类啊,天生有种给事物分类的冲动,好理解,好管理,是吧?但问题是,人不是物品,不是超市货架上的商品,可以被整整齐齐地摆放,明码标价,然后按照某种既定标准去评价。我们是活生生、会呼吸、有情绪、会思考的个体,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座宇宙,浩瀚得不像话。你凭什么用一个巴掌大的标签,就想概括我这辈子浓墨重彩的故事?
所以,“毋吾以也”,对我来说,它不只是一句古训,它更像是一种深呼吸,一种对自我主权的捍卫,一种——毫不妥协的姿态。
想想看,我们有多少次,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,活成了自己都不认识的样子?
我有个朋友,从小就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成绩好,听话,父母老师都夸。结果呢?大学选了热门专业,毕业进了大厂,所有人都觉得她人生圆满了,该嫁人买房,然后复制粘贴一个“成功模板”。可是我看着她,那双眼睛里,我看到了疲惫,看到了麻木。有一次,她喝多了,红着眼圈跟我说:“我真不想这样。我想去开个小花店,或者干脆背包去旅行,但谁会理解?所有人都会觉得我疯了,不务正业。” 你看,这就是被“以也”的代价,被当作范本,被当成榜样,最后失去了自己的选择权。那种无力感,像一团湿漉漉的棉花,堵在嗓子眼,吐不出来,也咽不下去。
再比如,现在网上动不动就蹦出个什么“新一代年轻人生活图鉴”,要么是“躺平族”,要么是“消费主义陷阱里的螺丝钉”。拜托!谁规定了这世上的年轻人只有这两类?我就不能既努力工作也享受生活吗?我就不能今天当个社畜,明天去山里采风吗?这世界啊,它复杂着呢,人更是复杂。你非要用两句话把我概括完,然后给我扣上一个帽子,那真是……对不起,毋吾以也!我不是你报告里的数据,更不是你嘴里的标签。
这种被定义的冲动,有时候也来自我们自己。我们不自觉地会去模仿,去追随。看见别人晒了什么好东西,就想买;看见别人做了什么“成功”的事,就想学。我们害怕自己不够“酷”,不够“潮”,不够“成功”。于是,我们开始内卷,开始焦虑,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。我们忘了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,都有自己的节奏。一棵树不能因为隔壁的竹子长得快,就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,对吧?
真正的“毋吾以也”,不是让你变得特立独行,也不是让你去反叛一切。它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,一种内在的笃定。
它意味着:
- 认识自己,而非被定义。 你得花时间跟自己相处,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,讨厌什么,擅长什么,不擅长什么。这很难,比刷短视频难多了。这需要你停下来,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,那声音可能很微弱,但它是最真实的。
- 接受不完美,而非追求完美人设。 这个世界都在贩卖焦虑,都在告诉你,你不够瘦,不够美,不够有钱,不够成功。但人生哪有那么多完美?那些看似光鲜的人,背后也有他们的泥泞。敢于展示自己的不完美,反而是一种强大的勇气。
- 拒绝噪音,而非随波逐流。 外界的评价,就像潮水,来来去去。有些是善意的建议,有些是恶意的攻击,更多的是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。你要学会辨别,学会过滤。重要的,是自己内心那盏灯,它为你指引方向。
- 活在当下,而非活在别人的期待里。 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画布,想画什么颜色,想画什么图案,都应该由你来决定。别为了别人的掌声,画出一幅自己都厌倦的画。
我常想,我们这一生,其实就是一场不断寻找“自我”的旅程。小时候,我们是父母的延伸;上学了,我们是老师眼中的学生;工作了,我们是公司的一个齿轮;结婚了,我们是伴侣的另一半,孩子的父母。好像总有一个角色在等着我们,一套剧本摆在我们面前。但真正的自由,真正的舒展,恰恰是当你发现,你可以不按剧本演的时候。你可以跳出那个角色,成为那个你真正想成为的人。
这需要勇气,真的。需要你敢于和那些约定俗成的“成功”标准说不。需要你敢于承受一些不理解,一些质疑,甚至是一些嘲笑。
我有个朋友,四十不惑,突然辞职,跑去大理开了个咖啡馆。以前他在一线城市是所谓的高管,年薪百万。所有人都不理解,他父母气得跟他断绝了关系。可他呢,现在每天晒的,都是阳光、咖啡、猫和远山。我问他:“后悔吗?”他摇摇头,眯着眼说:“以前我活得像个高级机器,现在才觉得像个人。他们怎么说我,怎么看我,又有什么关系呢?我是我,他们是他们,毋吾以也。这辈子,能痛痛快快活一回,值了!”
你看,他把这四个字,活成了自己生活的底色,活成了骨子里的态度。
有时候,我觉得这种“毋吾以也”的精神,特别像一种艺术创作。梵高画他眼中的星空,高更画他梦里的塔希提,他们都没有去迎合当时的主流审美,更没有想过要被谁“以也”成什么样子。他们只是在用画笔,或者说,用生命,去表达他们独一无二的灵魂。
我们每个人,不也应该成为自己生命最独特、最真实的创作者吗?
所以,当你下次再被那些无形的压力裹挟,被那些标准束缚,被那些言语中伤的时候,不妨在心里默念一句:“毋吾以也。”
让它像一道闪电,划破混沌;让它像一面盾牌,抵挡侵扰。记住,你是你,你不是任何人定义的你,也不是任何人希望你成为的你。你的价值,由你自己来书写,你的精彩,由你自己去定义。活出真我,才是这世上最酷的活法。
别再被别人的尺子丈量了,你的宇宙,自有其浩瀚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