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词后加什么?别死记硬背!三分钟让你彻底搞懂介词的“小跟班”


每次,我是说每一次,有人一脸虔诚地问我:“老师/大神/哥们儿,介词后面到底加什么啊?”

我脑子里就“嗡”的一声,仿佛瞬间被拉回了那个蝉鸣聒噪、风扇吱呀作响的初中课堂。

介词后加什么

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和淡淡的汗味儿,英语老师扶了扶眼镜,用她那万年不变的语调,在黑板上敲了敲,一字一顿地说:“介词后面,跟名词、代词、动名词……”

底下我们一帮小脑袋,点得跟捣蒜似的。

懂了吗?懂了。会用了吗?呵呵。

这个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,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的说明书,告诉你这把钥匙能开很多锁,但从不告诉你每把锁的锁芯长啥样,以及你该用多大的劲儿去拧。它正确,但它冰冷,而且极度无聊。

所以,今天,咱不当“语法僵尸”,不说那些让人听了就想打瞌睡的黑话。我就想跟你唠唠,介词这个“社交达人”,它屁股后面到底都喜欢跟着些什么样的“朋友”。

先破个案:介词到底是个啥玩意儿?

你别把它想得太复杂。

介词,说白了,就是个“关系说明书”。它负责交代两个东西之间的关系。什么时间关系、空间关系、从属关系、方式关系……都是它在牵线搭桥。

比如,“我桌子上”。这个“在”,就是介词。它不就在说明“我”和“桌子”的空间关系吗?“我你一起去”。这个“和”,不就在说明“我”和“你”的同伴关系吗?“这杯子是用来喝水的”。这个“用来”,不就在说明“杯子”和“喝水”的目的关系吗?

你看,它就像个胶水,把词和词粘在一起,让句子变得有血有肉,有场景感。

那么,问题来了,这个胶水后面,粘的那个“东西”,到底是什么?

第一类“小跟班”:最忠实、最没花样的——名词和代词

这是最最最基础款,也是最没悬念的。介词这位“大哥”一出场,后面最常跟的“小弟”,就是名词和代词。

因为名词和代词,就是一个世界里最具体、最实在的“东西”。

  • 名词:

    • I put the book on a desk . (我把书放在一张 书桌 上。)
    • She is afraid of the darkness . (她害怕 黑暗 。)
    • We talked about the weather . (我们聊了聊 天气 。)

    桌子、黑暗、天气…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名词。介词后面跟它们,天经地义,就像吃饭要用碗一样自然。

  • 代词:

    • Please give it to me . (请把它给 。)
    • I will go with you . (我会和 一起去。)
    • This is a secret between us . (这是我们俩之 的秘密。)

    me , you , us ……这些代词,就是名词的“替身演员”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用的必须是 宾格 !你总不能说 "give it to ~~I~~",听着就像指甲刮黑板,难受不难受?

划重点:这是基本盘,是送分题。如果连这个都搞不定,那真得好好反思一下了。

第二类“小跟班”:最会伪装的“演员”——动名词(-ing形式)

好了,现在难度稍微升级了。

很多同学一看到动词,就想在前面加个 to ,变成 to do 的形式。但在介词这里,此路不通!

介词这位大哥脾气有点怪,它不喜欢直接跟一个光秃秃的动词(动词原形)或者 to do 这种不定式做朋友。它觉得这样太“冲”,太有“动作感”了。它喜欢的是一个“结果”,一个“状态”,一个可以被当成“一件事”来看待的东西。

于是,动名词( verb-ing )就闪亮登场了。

这家伙,简直是语言里的伪装大师。它长着一副动词的脸(比如 reading , swimming , talking ),骨子里却是一颗名词的心。它描述的是“做某事”这件

  • Thank you for helping me. (感谢你 帮忙 。)

    • 这里的 helping ,不是指“正在帮忙”这个动作,而是指“帮忙”这件 。我们感谢的是这件事本身。
  • He is good at playing the piano. (他擅长 弹钢琴 。)

    • 我们说的不是他“正在弹”,而是“弹钢琴”这项 技能/活动
  • I am tired of waiting . (我厌倦了 等待 。)

    • “等待”这件事,让我心力交瘁。

记住这个画面感:当一个动词想要跟在介词后面时,它必须戴上一顶叫作“-ing”的帽子,摇身一变,从一个活蹦乱跳的“动作小子”,变成一个可以被讨论、被评价的、沉稳的“事情先生”。

第三类“小跟班”:最高深莫测的“套娃”——名词性从句

前方高能!终极大佬来了!

有时候,介词后面跟着的那个“东西”,不是一个简单的词,也不是一个短语,而是一整个句子!

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超纲?别怕,我们把它想象成一个“便当盒子”。

介- I'm thinkingabout[what I should eat for dinner].(我正在考虑[晚餐该吃什么]。)

你看,介词 about 后面的,是整个方括号里的内容。这一整句话——“我晚餐该吃什么”——它共同扮演了一个“名词”的角色。它就是我“正在考虑”的那件事

介词这位大哥,它不关心你便当盒子里装的是米饭还是寿司,是青菜还是鸡腿。它只认这个“便当盒子”本身。这个盒子,在语法里就叫“名词性从句”。

常见的领头人有 what , where , when , why , how , whether , that 等等。

  • It all depends on how you handle the situation . (这一切都取决于 你如何处理这个状况 。)

    • on 后面跟着的,是“你如何处理状况”这一整套方案。
  • I have no idea about why she was so angry . (我完全不知道 她为什么那么生气 。)

    • about 后面跟着的,是“她生气的原因”这一整个谜团。
  • The discussion was about whether we should start the project . (讨论的焦点是 我们是否应该启动这个项目 。)

    • about 后面跟着的,是“是否启动项目”这一整个议题。

这种用法非常高级,也极其地道。一旦你掌握了它,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会瞬间提升一个档次,从“蹦单词”的阶段,进化到能自如地表达复杂思想的阶段。

核心思想的升华:别再问“加什么”,要问“它的宾语是什么”

绕了这么一大圈,我们回过头来看最初那个问题:“介词后加什么?”

现在,你应该能给出一个比教科书更酷、更本质的答案了:

“介词后面跟的,本质上都是一个‘东西’,一个‘概念’,一个‘事情’——也就是语法里那个冷冰冰的词:宾语(Object)。”

  • 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 名词 (a book)。
  • 它可以是一个名词的替身 代词 (me)。
  • 它可以是一个伪装成名词的动作—— 动名词 (doing something)。
  • 它甚至可以是一个被打包成名词的复杂事件—— 名词性从句 (what I did)。

它们的核心身份,都是宾语。它们都是来做介词的“小跟班”的。

所以,别再死记硬背那些规则了。语言是活的,是有体温的,它不是刻在石头上的法典。下次你再遇到介词,试着去感受它,去体会它后面那个“东西”到底是什么。它是一个具体的物体?是一个人?是一项活动?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?

当你能用“感觉”去判断,而不是用“规则”去套用的时候,恭喜你,你才真正开始和这门语言交朋友了。

去感受它,去玩弄它,去犯错,去修正,然后,在某一个瞬间,你会发现,那些曾经让你头疼不已的语法点,早已悄无声息地,融入了你的呼吸。

 
四果汤
  • 本文由 四果汤 发表于 2025-11-2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w.lubanyouke.com/8074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