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呀,说起“西宾”这词儿,你别光想着什么古色古香、正襟危坐的场景啊。对我来说,它更像是一串儿长长的、冒着热气的记忆链,从我奶奶家老院子那扇吱呀作响的大门开始,一直延伸到我这小破公寓里,那张虽然有点儿旧但坐起来还算舒服的沙发。
西宾,不只是“客人”,是家里的一场“小地震”

说真的,打小我就觉得,“西宾”这玩意儿,它不单单是来你家吃顿饭、住一晚的那么简单。它更像是一场家庭的“小地震”,轰隆隆地,猝不及防地,就把你原本波澜不惊的日子,给搅得天翻地覆。但奇妙的是,这种“地震”,往往不是破坏性的,反而是重塑性的,把一堆平时懒得理的边角料,重新打理一番,再撒上点儿特别的香料。
我记得,那会儿还小,住的不是城里楼房,是乡下带院子的老房子。每年寒暑假,总有那么几个“西宾”会从远方来。有的是我奶奶的远房亲戚,有的是我爸妈的老战友,还有些,我甚至搞不清他们到底算哪门子关系,只知道他们一来,家里就跟过年似的。
小时候的“西宾”:味觉与听觉的盛宴
你知道吗?我家那老房子,平时其实挺安静的,除了鸡鸣狗吠,就剩下外婆絮絮叨叨的念经声。可一旦听说有“西宾”要来,整个家就活过来了。
首先,是味觉的预告。
我妈会提前几天就开始捯饬。平时不舍得吃的腊肉,挂在屋檐下,仿佛在阳光下闪着油光,勾得我直咽口水。她会亲自去镇上割最新鲜的肉,买平时不常有的海鲜,什么干贝啊,虾米啊,甚至还有我这辈子头一回见到的“海参干儿”。那东西黑黢黢的,看着有点儿吓人,但等泡发好了,炖得软糯入味,那滋味,现在想起来,舌尖都还带着记忆的颤动。
厨房里叮叮当当,锅碗瓢盆交响乐,还夹杂着我妈时不时地大吼一声:“小兔崽子,别给我偷吃!”那种烟火气,浓郁得能把人熏醉,也把我的胃口彻底吊了起来。
然后是听觉的冲击。
“西宾”一来,家里的声音立马就变得立体起来。大人们的谈话声,带着各地口音,抑扬顿挫,像说书一样。他们会坐在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下,泡上一壶滚烫的茶,我爸会掏出他珍藏的“好烟”,一根根递过去。烟雾缭绕中,那些陈年旧事、家长里短、国家大事,一股脑儿地倾泻而出。
我呢,就悄悄地躲在门后,或者假装在院子里玩泥巴,耳朵却恨不得竖成天线。那些故事,有时候听得我云里雾里,但那种氛围,那种热闹劲儿,那种生命力,简直比任何动画片都精彩。他们聊到激动处,会拍大腿,会哈哈大笑;聊到伤心事,又会叹息连连,甚至有那么一两次,我看到我奶奶偷偷抹眼泪。
我记得有个远房舅舅,是个退伍老兵,他一来,那故事就没完没了。从他年轻时怎么去东北垦荒,到后来怎么在部队里立功受奖,再到他怎么在火车上遇到我舅妈,那叫一个绘声绘色。他说话声儿大,手舞足蹈,眉毛鼻子都跟着一块儿演戏。我们几个小屁孩儿围着他,听得津津有味,时不时还跟着起哄,把家里弄得跟个小剧场似的。
“西宾”的规矩与不规矩
别看是“西宾”,也分三六九等。
有的规矩得很,进门先递上带来的土特产,坐下就夸我们家房子好,孩子乖。吃饭的时候,筷子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,生怕不合规矩。这种客人,虽然客气,但我总觉得有点儿距离感。
可也有些“西宾”,那叫一个“不把自己当外人”。比如我爸一个老战友,比我爸还随性。一来我家,拖鞋一甩,大马金刀往沙发上一坐,先喊我妈给他泡茶。吃饭的时候,直接上手掰鸡腿,还说:“妹子,这鸡肉炖得真香,比我家那口子强多了!”我妈一边骂他“老不正经”,一边却也笑得合不拢嘴。
这种“不客气”,反倒让人觉得更亲切。因为这意味着,你们之间的关系,已经超越了表面的礼节,进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信任和随意。就好像,他不是客人,他是家人,只是暂时住在了“西边”那个房间而已。
当然,有的时候,这种“不客气”也会带来点儿小麻烦。比如,有一次我小姑丈一家来,他家那儿子,比我小两岁,简直是个小魔王。他一来,我家那点儿宝贝玩具,什么变形金刚啊,四驱车啊,不出三天,准得少胳膊断腿。我妈总说:“都是小孩子,不就几个玩具吗?大方点儿!”可我心里憋屈啊,那是我的变形金刚!我的!
不过,等他们走了,家里又恢复了平静。玩具虽然坏了,但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留了下来。可能是餐桌上的油渍,也可能是客厅里某块地毯上,他们不小心洒的果汁。这些“痕迹”,一开始看着有点儿心烦,可过几天再看,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印记,提醒着你,前几天这里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“生活演出”。
长大后的“西宾”:从“被迫”到“渴望”
时间过得真快,一晃眼,我也成了大人。有了自己的小家,住进了城里的公寓。
现在再提“西宾”,感觉就有点儿不一样了。少了小时候那种“家里要变天了”的兴奋,多了几分“哎呀,又得收拾了”的现实。
你知道的,现代人生活节奏快,工作忙,房子也不像以前那么大。要招待个“西宾”,那可真是件体力活加脑力活。从规划行程,到准备饭菜,再到安排住宿,样样都得操心。更别提,你还得把平时堆在客厅角落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藏起来,把床单被套换成干净的,甚至还得提前几天把家里彻底清洁一遍。
有几次,朋友从外地过来,我一边热情招待,心里却在默默计算着还有多少工作没完成,明天还得早起赶地铁。那一刻,我觉得自己像个陀螺,不停地转,生怕哪个环节出了岔子,怠慢了朋友。
可说也奇怪,每次送走朋友,关上门,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。我坐在沙发上,看着空荡荡的餐桌,闻着空气里若有似无的饭菜香,突然觉得心里有点儿空落落的。
那些前几天还让你觉得“麻烦”的琐事,那些你为之忙碌的身影,那些饭桌上的喧嚣,突然间都变成了珍贵的记忆碎片。你会想起朋友讲的那个笑话,想起他喝醉后跟我吐槽的那些奇葩事儿,想起我们一起坐在阳台,看着窗外万家灯火,聊着未来和梦想。
那一刻,你才明白,所谓的“西宾”,他带来的不仅仅是麻烦和打扫,他带来的是一种“连接”,一种把你和外面世界连接起来的纽带。他让你跳出自己狭小的生活圈,看到别人的精彩,听到别人的故事,感受到别人的温度。
“西宾”的意义:是烟火气,是人情味
所以啊,现在如果再有人问我“西宾”是什么,我可能会这样回答:
“西宾”啊,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,它是一种仪式感,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它是一场你为亲情、友情、甚至是陌生人的善意,所付出的心血和时间。
你看,小时候,我妈他们招待“西宾”,那是真的倾尽所有。那时候物资匮乏,能拿出来招待客人的,都是家里最好的东西。那是一种无私的分享,一种把客人当成家人的情谊。
现在,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,但那种骨子里的“人情味”和“烟火气”,我觉得不应该丢。
有时候,我会想,如果有一天,我老了,头发白了,还能不能像我奶奶那样,坐在院子里,泡着茶,听着远方来的“西宾”讲故事?我家的餐桌,还会不会被各种方言和笑声充满?
我希望会。
因为,我觉得,人这辈子,除了柴米油盐,除了诗和远方,最不能缺的,就是这份活生生、热腾腾的“人情味”。这份人情味,就藏在那些“西宾”来访的喧嚣里,藏在他们离开后的温情里。它让你的家不再只是一个住所,更是一个充满故事、充满记忆、充满温度的港湾。
所以,下一次,如果你家里有“西宾”要来,别光想着“哎呀,好麻烦!”试着去感受一下,感受那种即将到来的“小地震”,感受它带来的改变,带来的连接。你会发现,那些你为“西宾”所付出的一切,最终都会变成一种回甘的甜,回馈到你的生命里。
生命不就是这样吗?在一次次的相聚和别离中,不断地丰盈,不断地生长。而“西宾”们,就是那些偶尔路过你家,帮你浇水施肥,甚至偶尔带来几粒奇奇怪怪种子的人。他们走了,但花园里的风景,却因他们而变得更不一样了。
你看,我家沙发又有点儿旧了,但它承载的故事,却越来越多了。而我,也越来越喜欢,我家门口那扇,随时准备为“西宾”敞开的门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