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哪些?一篇读懂东坡先生的宇宙级浪漫与豁达

聊苏轼,从哪儿聊起呢?

这问题,真能把人问住。因为他根本就不是一个能用“诗人”“词人”“书法家”或者“美食家”这种单一标签来概括的男人。苏轼,或者说苏东坡,他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间坐标,一个跨越了近千年,依然能和我们灵魂共振的有趣朋友。

苏轼的代表作品

所以,要谈他的代表作,我不想干巴巴地罗列一二三四,像是在完成一篇枯燥的文学史作业。咱们不如换个玩法,把他的人生想象成一张歌单,每首“歌”(也就是他的作品),都对应着他某一个阶段的心境、某一种情绪的极致。

你准备好了吗?让我们戴上耳机,开始播放这张名为《苏东坡:人间值得》的专辑。


第一首: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- KTV必点金曲,宇宙级的温柔
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……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这首词,还用多说吗?

就算你没完整背过,那句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也绝对刻在了你的DNA里。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中秋节“主题曲”,是刻在骨子里的浪漫。

但你知道吗?这首词的背后,不是什么花好月圆的岁月静好,而是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,被排挤出京城,在密州当个小官,喝得酩酊大醉,极度思念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时写下的。

你看,开头就是一句醉话:“明月你到底啥时候有的啊?”像不像你喝多了以后,对着天空、对着路灯、对着任何东西开始哲学思考的样子?他没有掩饰自己的失意和孤独,反而把这种情绪抛向了广袤的宇宙。从天上的宫殿,问到人间的悲欢,最后,他得出了一个温柔到骨子里的结论。

他没有说“兄弟,等我,我们一定会团聚!”这种豪言壮语。他选择了一种更高级、更普世的祝福。是啊,人生就是这样,有聚有散,月亮也有圆有缺,自古以来都这样。那我们能怎么办呢?

那就接受它,然后祝福它。

这句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瞬间就把个人的思念,升华成了对所有离散之人的美好祝愿。这种胸怀,这种格局,我的天,简直是把人类的悲欢给轻轻托起,然后温柔地放在月光下。所以它才能成为千古绝唱,因为它唱出了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柔软、最无奈也最温暖的那个角落。


第二首: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& 前后《赤壁赋》- 男人的史诗,哲思的天花板

这可不是一首歌,这是一个“三部曲”!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,人生最低谷时,迸发出的最璀璨的光芒。
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……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

先说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。你听听这开场,“大江东去”,就四个字,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!整个长江,整部历史,都成了他的背景板。然后周瑜出场,“雄姿英发,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”,何等的意气风发!苏轼在羡慕吗?当然!可羡慕完,他立马笔锋一转,“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”。

他在自嘲。笑自己一把年纪了,啥功业也没建成,还在这儿伤春悲秋。最后,“人生如梦”,一杯酒洒向江中之月,敬历史,也敬自己。这首词里,有英雄主义的向往,有怀才不遇的失落,更有看透一切的旷达。这是一个中年男人,在现实的泥潭里,依然仰望星空的姿态。

如果说《念奴娇》是情感的宣泄,那前后《赤壁赋》就是理性的升华。

讲真,每次读《赤壁赋》,我都觉得不像在读一篇古文,更像是在看一部王家卫的电影。

想象一下那个画面:公元1082年的一个秋夜,苏轼和朋友们驾着一叶扁舟,飘在长江之上,江面白雾茫茫,月光清冷,酒意微醺,一种巨大的、包裹天地的孤独感瞬间袭来。朋友吹起了悲凉的洞箫,开始怀疑人生:我们这么渺小,生命这么短暂,像沧海里的一粒米,羡慕那无穷无尽的长江,又能怎么办呢?

这个问题,太终极了。

而苏轼的回答,简直是给所有焦虑的现代人开的一剂良方。他说:

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。”

这段话翻译过来,大概意思就是:兄弟,你别急。你看这水,一直在流,但它又没真正离开;你看这月亮,有圆有缺,但它本身没增没减。如果你老盯着“变化”的东西,那天地万物没一刻是安定的。但如果你去看那“不变”的本质,那我们和万物一样,都是永恒的啊!

我的天!这是什么神仙逻辑!他直接把“变”与“不变”的二元对立给打通了。他告诉你,我们既是短暂的,也是永恒的。这一刻,苏轼完成了自我救赎,从一个被贬的囚犯,变成了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宇宙漫游者。

读懂了《赤壁赋》,你或许就能明白,为什么再大的苦难,也打不垮这个男人。


第三首: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- 人生“Vibe”之歌,松弛感的极致

如果说《赤壁赋》是心境,那《定风波》就是活生生的行动指南。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这首词的场景特别有画面感: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,同行的人都狼狈地找地方躲雨,只有苏轼,穿着草鞋,拄着竹杖,不躲不避,在雨里悠哉悠哉地走着,还一边走一边唱。

“谁怕?” 这两个字,简直掷地有声!充满了不屑和洒脱。怕什么?不就是一场雨吗?我这辈子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,还怕你这点风雨?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这件蓑衣,不仅是挡雨的,更是他抵御人生所有风雨的铠甲。

最绝的是结尾。等雨停了,太阳出来了,他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路,心里冒出七个字:“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

这句话太妙了。它不是说“雨过天晴真好啊”,那种欣喜若狂。也不是“刚才下雨真倒霉”的抱怨。他的心,已经超越了“风雨”和“晴天”这种外在的、二元对立的好坏。好与不好,都只是过程,都过去了。内心平静,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。

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?这就是我们今天拼命追求的“松弛感”和“平常心”的顶配版!不以内卷为荣,不以躺平为耻,接受一切发生,然后继续好好生活。


第四首: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- 硬汉的眼泪,悼亡词的珠峰

看过了豁达的苏轼,浪漫的苏轼,哲学的苏轼,我们来看看他内心最柔软、最痛的那一块。
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
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

这首词,是写给他去世十年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的。

读这首词,千万别快。一个字一个字地品。

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,开头就是暴击。不是简单的阴阳相隔,而是“两茫茫”,两个世界,信息全无,连思念都显得虚无缥缈。他说“不思量,自难忘”,这句太狠了。不是我非要去想你,而是你的影子已经长在了我的生命里,想忘都忘不掉!

然后是那个梦。梦里他回到家,看到妻子依然像当年那样,坐在窗前梳妆打扮。两人对视,什么话也说不出来,只有眼泪不停地流。梦是假的,但眼泪是真的。

一个平时那么豪放、那么能自我开解的男人,在一个无人知晓的深夜,为亡妻哭得像个孩子。这种反差,才最动人。

这首词里没有一句“我爱你”,但字字都是泣血的思念。它让我们看到,那个喊着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苏东坡,内心深处,也有一块永不天晴的角落,有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。

这,才是一个完整、有血有肉的人。


结语:他活成了一束光

当然,苏轼的代表作远不止这些。还有那首馋得人流口水的《猪肉颂》(“慢著火,少著水,火候足时他自美”),简直是宋代美食博主的开山鼻祖;还有那句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”,充满了对人生偶然性的精妙比喻。

他的作品,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,你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款。

失意时,去读读《定风波》,告诉自己“谁怕?”;迷茫时,去看看《赤壁赋》,想想什么是“变”与“不变”;想念谁时,就吟一句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;觉得生活没意思时,就学他炖一锅东坡肉,告诉自己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。

苏轼最了不起的地方,不是他写了多少牛逼的诗词,而在于,他用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,亲身实践了自己笔下的所有豁达与通透。

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,活成了自己的诗和远方。他告诉我们,人生的本质或许是痛苦和无常,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用一种有趣、乐观、充满热爱的方式去度过它。

这就是苏东坡。一个你永远聊不完的男人,一个活成了我们精神偶像的“古代网友”。他的作品,不是挂在墙上的标本,而是能陪你喝酒、陪你哭、陪你笑,能注入你生命里的能量。

他,活成了一束光。而我们,有幸被这束光照亮。

清补凉
  • 本文由 清补凉 发表于 2025-09-2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w.lubanyouke.com/79276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