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说,这世上最泛滥、最廉价,也最危险的东西,就是“advice”(建议)。
真的。

打开手机,划拉两下,铺天盖地都是。三分钟教你财务自由的博主,五句话点醒你人生迷茫的大师,七个习惯让你脱胎换骨的“过来人”。他们表情笃定,语气铿锵,仿佛手握宇宙真理的唯一说明书。
这些advice,像极了深夜街边的快餐,热乎乎、香喷喷,一口下去,多巴胺飙升,感觉自己瞬间被治愈、被拯救了。但天亮之后呢?你还是那个你,生活还是那摊烂泥,除了让你短暂地“爽”了一下,屁用没有。
我曾经是个advice的重度成瘾者。焦虑的时候,就疯狂囤积各种方法论,从时间管理到情绪控制,从如何回微信到如何选伴侣,我的收藏夹里塞满了“你应该这样”“你必须那样”的黄金法则。结果呢?我变得越来越拧巴,越来越不像自己。
因为我发现了一个要命的真相:
绝大多数的advice,给的都不是解决方案,而是给建议者自己的“优越感”和“存在感”充电。
你看那个滔滔不ệt地教你如何处理婆媳关系的远房亲戚,她自己的生活可能一地鸡毛;你看那个在饭局上指点你职业规划的油腻前辈,他自己可能十年没挪过窝。他们不是坏,他们只是……需要一个舞台,来证明自己“懂”。而你,就是那个免费的观众。
给建议,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。因为它不需要成本,不需要负责。动动嘴皮子,挥洒一下自己廉价的智慧,多爽啊。至于你听了之后是飞黄腾达还是跌入谷底,关我屁事?
所以,关于advice,我的第一个,也是最核心的advice就是:
筑起你的防火墙,学会对99%的建议说:“滚蛋。”
不是让你变得愤世嫉俗,而是让你学会保护自己那点可怜的、宝贵的、独一无二的“自我”。
你的路,只有你的脚知道该怎么走。别人的鞋子,再贵再好看,码数不对,磨破的也是你自己的脚后跟。
我有个朋友,叫阿哲。前几年裸辞,想去做木工。他爸妈、亲戚、朋友,几乎所有人都在给他“建议”。
“木工?那玩意儿能当饭吃吗?没前途的!”“你一个985毕业生,去做工人?疯了吧你!”“我认识个XX公司的总监,听我的,我帮你安排个面试,稳定最重要!”
那段时间,阿哲的脸跟霜打了的茄子似的。他来找我,问我怎么办。
我说:“我没建议给你。”
他愣住了。
我接着说:“我只问你几个问题。第一,你做木工,哪怕一开始赚不到钱,你会不会饿死?第二,不做这件事,十年后,你会不会后悔得想抽自己?第三,你爱这事儿吗?爱到可以忍受它所有的苦、所有的不确定性?”
他沉默了很久,眼睛里慢慢有了光。他说,他想明白了。
后来,阿哲真的去了一个小镇,拜师学艺。头两年,确实苦,手上全是泡,一个月就那么点生活费。但他朋友圈里发的那些刨花、榫卯、一块块木头在他手里变成有温度的器物,那股子快乐,是装不出来的。现在,他的工作室小有名气,订单排到明年。
那些当初给他“金玉良言”的人呢?有的还在抱怨工作,有的还在为鸡毛蒜皮发愁。他们永远无法理解阿哲的选择,就像白天鹅无法理解鱼的快乐。
你看,真正有用的,从来不是直接递到你手上的“答案”,而是能帮你找到自己答案的“问题”。
所以,这就引出了我的第二个advice:
与其给出建议,不如递上一面镜子。
如果你真的想帮助一个人,别急着扮演上帝。
停止说“你应该……” 开始问“你想要什么?”
停止说“你听我的……” 开始问“你感觉怎么样?”
停止说“这事儿得这么办……” 开始问“你觉得,最坏的结果是什么?你能承受吗?”
把对方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,一个有自己灵魂和智慧的独立个体,而不是一个等待你程序输入的机器人。你的角色不是“指导者”,而是“陪伴者”和“催化剂”。你只是帮他拨开迷雾,让他看清自己的内心。
这很难。因为它要求你放下自己的控制欲,放下自己的“好为人师”。但相信我,这是唯一真正“高级”的助人方式。
说完了如何“给”,我们再聊聊如何“收”。
生活中,总有些建议,你躲不开。老板的、父母的、伴侣的……这时候怎么办?硬顶回去?大可不必。
我的第三个advice是:
建立你的“建议过滤器”,只吸收两种东西:原理和榜样。
什么意思?
1. 忽略“药方”,寻找“药理”。
别人给你的具体操作方法,比如“你应该每天给客户打十个电话”,这就是“药方”。听听就好,别当真。因为这个药方是根据他的体质(他的性格、资源、环境)开的,你吃了可能就水土不服。
你要提炼的,是背后的“药理”,也就是普遍性的原则。
“每天给客户打十个电话”背后的原理是什么?可能是“保持高频的有效触达”,也可能是“用数量的积累引发质变”。
这个“原理”才是黄金。你可以用这个原理,结合你自己的情况,开出你自己的药方。也许你适合每天写三封真诚的邮件,也许你适合每周参加两次行业聚会。方法千差万别,但底层的逻辑是相通的。
一个聪明的成年人,脑子里装的应该是一个个坚实的“原则工具箱”,而不是一本本别人写好的“操作说明书”。
2. 别听他说了什么,看他做了什么,活成了什么样。
一个人给你建议,先别急着分析他的话,先去“审查”这个人。
-
他过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?
- 那个教你如何在职场“狼性”拼杀的人,他是不是除了工作一无所有?家庭关系、个人健康,是不是一团糟?如果是,那他的建议,你敢听吗?
- 那个劝你“稳定就好,别折腾”的人,他是不是每天都在抱怨生活的无聊和重复,眼神里毫无光彩?如果是,那他的“稳定”,你想要吗?
-
他的建议,在他自己身上验证过吗?
- 一个身材臃肿的人,给你一套减肥食谱,你信吗?
- 一个婚姻失败的人,教你怎么经营亲密关系,你听吗?
真正的榜样,从来不是用嘴说话的,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状态在给你建议。
我认识一位老先生,做设计的。他从不“教”我们这些年轻人怎么做。我们加班,他也加班,但永远气定神闲。我们焦虑,他就在旁边泡一壶茶。我们为甲方的意见抓狂,他慢悠悠地说一句:“设计是门遗憾的艺术,更是门解决问题的艺术,先解决问题,再谈艺术。”
他本人,就是最好的advice。看他如何面对压力,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,如何保持对专业的热爱和敬畏,比听一百场成功学讲座都有用。
这种无声的建议,才是最深刻的。它像空气和水,不知不觉就滋养了你。
所以,朋友,别再像个信息乞丐一样,到处尋求别人的施舍了。
你的内心,自有一片宇宙,那里有你所有问题的答案。只是它太安静了,以至于你总是被外界的喧嚣所淹没。
从现在开始,试着:
- 关掉那些贩卖焦虑和速成方案的账号。
- 远离那些总想在你的人生里指手画脚的人。
- 多花点时间独处,散步、发呆、写日记,什么都行。
- 去观察,去感受。看一棵树如何生长,看一条河如何流淌。
- 去读那些真正穿越了时间的经典,和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。
最终你会发现,最好的advice,是你自己给自己的。是在无数个深夜里,你和自己内心的搏斗与和解;是在每一次跌倒后,你拍拍尘土,对自己说“没关系,再来一次”的勇气。
这个世界试图把我们塑造成一个个标准化的罐头,而你的任务,是拼尽全力,活成一个独一无二的、野蛮生长的、鲜活的“人”。
而关于这一点,没有任何人,能给你真正的advice。
路在你脚下,答案在你心里。
去走,去寻找。
就现在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