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是要命。这三个字,“无音信”,就这么直愣愣地杵在那儿,像块顽石,堵在心口,卡在喉咙,吞不下去,也吐不出来。它不像“分手”、“告别”那么干脆利落,好歹有个仪式感,有个结局。这“无音信”呢?它悄无声息,阴魂不散,是一种比死亡更折磨人的存在——因为它让你永远悬在半空,永远在猜测,永远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。
你知道那种感觉吗?就像你正全神贯注地看一部精彩的电影,突然,画面定格,然后——屏幕一片漆黑,没有任何提示,没有任何解释。它没告诉你散场,也没告诉你暂停,就那么毫无预兆地黑了,留下你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影院里,对着一块死寂的屏幕,手足无措。那份猝不及防的空白,比任何轰轰烈烈的剧情都要冲击。

刚开始的时候,手机简直成了我的魔障。它就像一个潘多拉的盒子,我既渴望它亮起,又害怕它亮起。每一声通知音,都像一道电击,让我心跳加速,猛地一颤,然后飞快地抓过手机——指纹解锁,屏幕点亮,瞳孔放大,然后,一次又一次地,失望落空。哦,原来只是一个外卖广告,或者某个不痛不痒的工作群消息。那种从山顶跌落谷底的瞬间,那种希望被掐灭的窒息感,简直是慢性凌迟。我甚至开始怀疑,是不是我的手机坏了?是不是网络信号出了问题?是不是,是不是我被拉黑了?但又没有那种“你已被对方删除”的冷酷提示,只是纯粹的……虚无。
那段时间,我的脑袋里像开了一场永无休止的“猜想大会”。我开始扮演侦探,扮演编剧,扮演预言家。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?是不是生病了?是不是去了个信号完全覆盖不到的深山老林?是不是……是不是,他只是单纯地不想再联系我了?这个念头,像毒藤一样,瞬间爬满了心房。它比前面所有“不幸”的猜想都要伤人,因为它直接指向了“不被选择”。我在脑海里模拟了一万种可能,从英雄救美到天灾人祸,从突然暴富到彻底破产,各种剧情轮番上演,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能接受的“解释”。可无论我怎么编,怎么演,最终都会回到那个残酷的原点:我不知道。什么都不知道。
你知道最让人崩溃的是什么吗?是这种“不知道”它没有保质期。它不像一个伤口,会结痂,会痊愈。它就像一根隐形的刺,扎在你心坎儿上,时不时地,在你以为自己已经忘记的时候,又突然扎你一下,让你疼得发冷。
生活,当然还在继续。太阳照常升起,外卖小哥依旧准时送达,工作群里同事们依然在催着进度。我强迫自己去吃饭,去睡觉,去假装一切如常。可那些曾经一起去过的咖啡馆,那些一起听过的歌,那些曾经的约定,都变得像幽灵一样,冷不丁地窜出来,把我拽进回忆的漩涡。我发现,世界还在喧嚣,可我的内心却被强行按下了静音键。所有的色彩都褪去了,只剩下一种灰蒙蒙的底色,偶尔,闪过一丝刺目的亮光,那是回忆的碎片,像刀刃一样,割得我生疼。
朋友们看我这样,也挺无奈的。他们会小心翼翼地问:“还没消息啊?”然后看到我黯淡的眼神,又会赶紧转移话题,或者拍拍我的肩,说一句“想开点”。“想开点”?这三个字,说起来轻巧,做起来呢?当所有的“开”的线索都被剪断,我拿什么来“开”?难道要我自己凭空创造一个结局,然后告诉自己:嗯,他过得很好,或者他已经去了天堂?这不叫“想开”,这叫“自我欺骗”,而且欺骗得一点都不高明。
慢慢地,这种“无音信”的感受,开始在我心里生根发芽,并向外延伸。我开始审视生活里其他各种形式的“无音信”。比如,那些小时候玩得特好的发小,搬家后,说好要写信,要打电话,结果呢?一晃十几年过去,音信全无。他们现在长什么样了?在哪里生活?是不是也像我一样,偶尔会想起那个在泥巴地里打滚的童年玩伴?再比如,那些曾经热烈追逐的偶像,突然就淡出了公众视野,再也找不到他的任何作品,任何动态。他去哪了?是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,还是被时代的洪流无情地淘汰了?还有,那些年少轻狂时,信誓旦旦说要一辈子当兄弟、当姐妹的朋友,因为一点点小误会,或者仅仅是毕业后天南海北,慢慢地,朋友圈不再互动,微信不再聊天,最后,彻底成了列表里的一个“僵尸好友”。没有撕破脸,没有争吵,就这么,无音信了。
你看,这“无音信”它远不止是某个特定的人失联,它更像是一种人生常态,一种必然的失去。我们总以为告别需要仪式,需要一个明确的句号。可生活它偏不,它喜欢用这种模糊的、留白的、无声的方式,一点点剥离掉你生命中的一些人,一些事。它不给你解释,不给你答案,让你自己在无尽的猜想和失落中,学会面对那些再也无法触及的存在。
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陷在那种“被抛弃”的悲伤里。我愤怒,我委屈,我甚至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好好对待。可当时间这把钝刀,一点点磨平那些尖锐的棱角后,我开始试着换个角度去看待它。或许,这种无音信,也是生活的一种善意吧?它让你不用面对一个残酷的真相,不用承担一个沉重的结局。它给你留下了一片想象的空间,让你可以在自己的脑海里,为那个人、那段关系,编织一个相对温暖的故事。
当然,这只是自我安慰。真正的“无音信”它带来的,更多是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和一份永远无法填补的空缺。它教会我,人生这条路上,总有些东西会无声无息地消失,有些联系会毫无预兆地断裂。我们唯一能做的,也许就是学着去接受这种不确定性,学着在没有答案的空白里,找到自己的平衡点。
现在,我的手机不再是那个囚笼了。我也不会再对着屏幕发呆,或者疯狂刷着社交媒体,妄图从中捕捉到哪怕一丝半缕的蛛丝马迹。那些曾经的纠结,那些无尽的猜想,都慢慢沉淀成了心底最深处的暗流。它还在那里,我知道。偶尔,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,它会泛起微澜,提醒我,曾经有那么一个人,那么一段故事,就这么,无音信地退出了我的世界。
而我呢?我还在这个世界里,继续我的故事。只是,我学会了在心里留一个位置给那些“无音信”的过往。它们不再是我的桎梏,而是我人生画卷中,那些留白的、充满哲思的角落。它们告诉我,生命中有些章节,就是没有结局的。而正是这些没有结局的章节,才让我们的故事,显得更加真实,更加有血有肉,不是吗?
所以,如果问我“无音信”教会了我什么,我想,它教会了我放下,放下那些无法掌控的。它教会了我接受,接受那些无法被解释的。它更教会我珍惜,珍惜眼前每一个还能发出声音,还能传递讯息的瞬间。因为你永远不知道,下一秒,谁又会变成那份无声的、再也触及不到的“无音信”。而这份无声,才是真正沉重到让人无法呼吸的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