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四这两个字,当年对我来说,跟‘大魔王’基本是同义词。
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,更像是一种弥漫在空气里的低气压,从你大一踏进外院那扇门开始,它就幽幽地飘着,时不时地,师兄师姐的谈话里会冒出来,老师的课堂上会点一下,辅导员的年级大会上会郑重其地地提一嘴。它就像霍格沃茨里的伏地魔,那个“You-Know-Who”,大家都心照不宣,都知道迟早要正面硬刚,但谁也不想天天挂在嘴边,徒增烦恼。

直到大二下学期,那本厚得能当板砖用的《专四真题集》发到手上的那一刻,这股低气压,才算真正凝结成了一场倾盆暴雨,兜头盖脸地砸下来。
我至今还记得那本书的手感。粗糙的再生纸,沉甸甸的,散发着一股廉价的油墨味儿和知识的“尸体味儿”。翻开它,密密麻麻的铅字像一群黑色的蚂蚁,在你眼前爬来爬去,看得人头晕眼花。
那一刻,我知道,战争,开始了。
备考?不,是“渡劫”
说实话,把备考专四的过程说成是“学习”,都显得有点太风花雪月了。那根本不是学习,那是“渡劫”。是一场对自己生理和心理极限的残酷拉练。
你以为的备考:窗明几净,咖啡飘香,手边摊着笔记本,优雅地划着重点。实际上的备考:在图书馆那个永远抢不到的靠窗座位上,头发油得能炒盘菜,面前堆着小山一样的资料,耳边的耳机里放着倍速播放的VOA或者BBC新闻,语速快到你怀疑人生,眼睛死死地盯着改错题,感觉自己玩的不是英语,是“大家来找茬”的高阶版。
我跟你讲讲那几个“大魔王”关卡,你品,你细品。
-
听力:新闻听力,魔鬼中的魔鬼
这玩意儿,简直就是反人类的设计。语速快得像机关枪扫射,内容上天入地,一会儿是中东哪个犄角旮旯又冲突了,一会儿是华尔街哪个指数又波动了。关键是,那些人名、地名、组织名,长得要死,还特别绕口。你前一个词还没反应过来,后面一句话已经说完了。
最绝望的瞬间莫过于: 你全神贯注,好不容易听懂了80%,结果最关键的那个数字、那个名字,像一阵风一样刮过去了,你只捕捉到了一个模糊的音节。然后整个人就懵了,后面的内容也听不进去了,脑子里全是:“刚刚是啥?是seventeen还是seventy?那个人叫啥来着?Jackson还是Johnson?”完了,一道题,卒。
-
改错:玄学,纯粹的玄学
这部分绝对是专四考试里最让人血压飙升的环节。10行,10个错误,多一个没有,少一个不行。有些错误,明晃晃地摆在那儿,比如单复数、时态,送分题。但大部分,都隐藏得极深,伪装得极好,比顶级间谍还会潜伏。
你一遍看过去,觉得文章写得挺好啊,没毛病啊!再看一遍,还是没毛病。于是你开始怀疑自己,是不是我语法体系有问题?最后没办法,只能凭着一种虚无缥缈的“语感”,颤颤巍巍地划掉一个介词,或者加上一个冠词。
对答案的时候,那才叫一个精彩。 你以为错的地方,对了。你觉得天经地义的地方,它错了。有时候答案给出的解释,你都觉得它在跟你开玩笑。这玩意儿考的根本不是语法,是命。
-
阅读:时间刺客
专四的阅读,文章长,生词多,题目绕。它不像四六级那样直白,很多题目的答案都藏在字里行间,需要你拐十八个弯去理解作者的“言外之意”。
最要命的是时间。你感觉自己就像在参加一个“急速阅读挑战赛”,脑子飞速运转,眼睛在文章和题目之间来回扫射,手里的笔就没停过。有时候一篇读完,感觉自己啥也没读懂,就记住几个关键词,然后靠着这几个词的印象去连蒙带猜。
那感觉,就像你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狂奔,你知道出口就在前方,但你不知道还有多远,只能凭着一股信念往前冲。
考场上的众生相与我的“内心戏”
考试那天,整个外院都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又带点悲壮的气氛。大家见面的问候语都从“吃了没”变成了“复习得咋样?”脸上挂着同款的黑眼圈和视死如归的表情。
坐在考场里,听着试音的“This is a test…”,我的心跳快得像打鼓。卷子发下来,我深吸一口气,告诉自己:冷静,就当这是一套模拟题。
然后,听力新闻部分开始了。
那熟悉的、快到模糊的男中音一响起,我旁边的女生就开始疯狂抖腿,前面的男生开始玩命转笔,我呢?我感觉我的灵魂已经出窍了,飘在半空中,冷冷地看着我的肉身在答题卡上徒劳地涂着ABCD。
写作部分,题目是关于“Should students be encouraged to take part-time jobs?”。我一看,心里一阵窃喜,这个话题准备过!于是乎,脑子里背过的那些高级词汇、经典句型,像弹幕一样刷过去。什么“indisputable”、“double-edged sword”、“on the one hand, on the other hand”……一通操作猛如虎,写完感觉自己简直就是个语言大师。
现在回想起来,那篇文章估计就是个缝合怪,充满了刻意炫技的生硬感。但当时,在那个高度紧张的环境下,能把格子填满,还能用上几个“高级词汇”,就已经感觉自己胜利了。
考完试走出考场的那一刻,阳光特别刺眼。没有想象中的狂喜,只有一种被掏空了的虚脱感。大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,说的第一句话永远是:
“新闻听力你听懂了吗?”“改错最后一题是啥?”“作文你写的啥?”
那一刻,答案已经不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我们都从这场“酷刑”中幸存了下来。
所以,专四证书,到底是个啥?
等成绩的那段时间,是另一种煎熬。
出成绩那天,网站都挤爆了。我刷新了无数次,终于看到了那个“PASS”。说实话,没有泪流满面,也没有激动地跳起来,就是长长地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感觉心里一块压了两年多的石头,终于落地了。
那么,这张来之不易的证书,到底意味着什么?
它是一块敲门砖,但绝对不是一张通行证。
找工作的时候,很多公司的HR看到你是英语专业的,会下意识地问一句:“专四/专八过了吗?” 有这张证,说明你至少在专业学习上,达到了一个及格线,你的简历不会在第一轮就被筛掉。
但也就仅此而已了。
它不能证明你的口语有多流利,不能证明你的翻译有多地道,更不能证明你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多强。在真实的职场里,没人关心你当年改错题对了几个,大家只看你能不能漂亮地完成一个英文会议的纪要,能不能顺畅地跟外国客户沟通,能不能精准地翻译一份技术文档。
对我而言,专四更像一个仪式,一个专属于英专生的“成人礼”。
- 它逼着你,在最该学习的年纪,系统地、高强度地去啃那些最枯燥的语法、词汇。
- 它让你体验了一把什么叫“全力以赴”,什么叫“和战友们并肩作战”。
- 它给了你一个明确的目标,让你在迷茫的大学生活里,有了一段虽然痛苦但却异常充实和专注的时光。
那段日子里,你背过的每一个单词,刷过的每一套真题,熬过的每一个夜晚,最后都内化成了你语言能力的一部分,刻进了你的骨子里。这,才是专四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。
所以,如果你现在正在为专四而焦虑,我想对你说:
战略上藐视它,战术上重视它。它很重要,但也没那么重要。
尽你最大的努力,去准备,去战斗。但别忘了,你的目标,从来都不只是一张证书,而是成为一个真正能熟练运用这门语言的人。
专四,只是你漫长征途中的一个BOSS而已。打败它,你会获得经验和装备,然后,你会走向更广阔的地图,去挑战更强大的敌人。
加油吧,少年。那段和专四死磕的日子,很多年后回想起来,真的会发光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