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,我先开门见山,撂句实在话。有些事儿吧,它就像你鞋里的一粒小石子,平时走路你可能感觉不到,可一旦它硌着你了,那真是浑身难受,不把它倒出来就没法好好走路。对我来说,“俯不怍于人”这个词的读音,就是这么一粒硌了我好几年的小石子。
你肯定听过,八成还在什么高大上的讲座里、或者某位领导的即兴发言里听过。那场景,我都能给你画出来:发言人清了清嗓子,眼神深邃地望着远方,用一种饱含人生哲理的语调,铿锵有力地抛出一句——“做人,就要做到‘仰不愧于天,俯不zhà于人’!”

每当这时,我脑子里就“嗡”的一声。不是被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给震慑了,而是我的那个“语言警察”模式,瞬间警笛大作。
Zhà? 炸???
俯不“炸”于人?低头不对人搞爆破?还是说,我低头的时候,内心不能像炸了一样?这画面感……也太摇滚了吧?
说真的,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读音的时候,整个人都愣住了。我还以为是我自己孤陋寡闻,是不是“怍”这个字有什么我不知道的破音字读法。于是,我默默地掏出手机,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敲击,心里还嘀咕着:可别是自己错了,那多丢人。
结果,字典明明白白地告诉我:
怍,读音是 zuò!
没错,就是做作业的“做”的音,第四声,zuò。
所以,那个千古流传、掷地有声的君子准则,它的正确发音应该是:
仰(yǎng)不(bù)愧(kuì)于(yú)天(tiān),俯(fǔ)不(bù)怍(zuò)于(yú)人(rén)。
这事儿就奇怪了,为什么那么多人,甚至是一些文化人,都会想当然地把它念成“zhà”呢?我琢磨了半天,大概是“怍”这个字长得太有迷惑性了。它的右半边是个“乍”,乍一看的“乍”,很多人就直接“有边读边”了。可汉字这东西,最不能玩的就是这种“看脸识字”的游戏。你看,“昨天”的“昨”也是“乍”字旁,人家不也念“zuó”吗?
所以,别再被它那张“大众脸”给骗了。
但这事儿如果只停留在纠正一个读音上,那就太没劲了,跟孔乙己非要跟人掰扯“回”字的四种写法没啥区别,成了学究气的卖弄。不,这粒小石子之所以硌得我这么难受,是因为读音的错误,往往会连带着对词义的理解也跑偏了,而且是十万八千里的那种偏。
咱们把“怍”这个字,放大了看。
你看它的偏旁——竖心旁(忄)。凡是带这个偏旁的字,大多跟人的内心活动、情感思绪脱不了干系。比如“惭愧”的“愧”,“忏悔”的“悔”,“怡然自得”的“怡”,“惊愕”的“愕”。它们都是心里的戏。
“怍”是什么意思?《说文解字》里说:“怍,惭也。” 简单粗暴,就是惭愧的意思。是一种发自内心的、因为自己的言行有所亏欠而感到的羞愧和不安。
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?
它不是“zhà”!“zhà”是爆炸,是向外的、剧烈的、瞬间释放的能量。而“zuò”,它的声音是收敛的,是向内的。你念一下“zuò”,感受一下,嘴唇收拢,气息下沉,声音在口腔里打了个转儿,然后沉下去。这个声音本身,就带着一种内省、克制和沉吟的味道。
“怍”,是一种良心上的微弱电流,它不会把你炸飞,但会让你浑身一麻,让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,翻来覆去睡不着。
它是在你说了句违心话之后,喉咙里那点不易察觉的干涩。它是在你为了利益占了别人一点小便宜之后,心头掠过的那一丝阴影。它是在你看到弱者被欺负而自己选择沉默之后,耳边久久不散的嗡鸣。
这才是“怍”!它是一种悄无声息的、对灵魂的拷问。
现在,你再把这个“zuò”的音和意,放回到“俯不怍于人”这句话里去体会。
“仰不愧于天”,这是宏大的叙事。你抬头看天,面对的是宇宙、是规律、是冥冥之中的那个“道”。你对得起这天地良心,这是你的世界观,你的大格局。
而“俯不怍于人”,则是微观的、具体的、人间烟火里的修行。你低下头,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——你的父母、朋友、同事、爱人,甚至是街角的陌生人。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,你的所作所为,能不能让你在回想起来的时候,心里没有那种细微的、针扎似的惭愧感?
这就是孟子所说的“君子三乐”之一啊!
在今天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,要做到“不怍”,简直是地狱级难度。
我们活在一个“表演型人格”泛滥的社会。朋友圈里,每个人都在精心P图,展示着自己完美无瑕的生活;职场上,PPT做得天花乱坠,汇报的业绩总比实际的要光鲜亮丽;社交中,我们说着言不由衷的客套话,戴着一副副精致的面具。
我们太习惯于“包装”了。而每一次言过其实的包装,每一次为了迎合而说出的违心之言,每一次为了面子而打肿脸充的胖子,其实都是在心里埋下一颗“怍”的种子。
一开始,你可能还会觉得有点不自在,心里有点虚。但次数多了,也就麻木了。良心的警报器响得太频繁,你就干脆把它关了。久而久之,我们甚至都忘了,“怍”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。
所以,为什么要去计较一个读音呢?
因为,当我们把“俯不怍于人”念成“fǔ bù zhà yú rén”的时候,我们其实在潜意识里,把一种深刻的内省,误解成了一种外在的、激烈的对抗。好像“不怍于人”,就是“我没把别人怎么样”、“我没跟人起冲突”。
不,完全不是。
你可以一辈子不跟人红脸,但你可能在无数个瞬间,都“怍于人”。你可能只是在别人需要帮助时,假装没看见,悄悄地走开了。这没有冲突,没有“爆炸”,但你的心,会“怍”。
坚持念“zuò”,是在提醒我们自己,君子的修行,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外部战争,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内心和平谈判。它要求我们时刻把耳朵贴在自己的心口,去倾听那些最细微的声音。
那个声音会问你:“刚才那句话,你说得真心吗?”“那个机会,你赢得光彩吗?”“那份沉默,你守得坦然吗?”
所以,下次,当你再想引用这句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”时,请务必、一定、千万要把它读对。
fǔ bù zuò yú rén。
让这个沉静而有力的“zuò”音,像一口小小的钟,在你的心里敲响。它在提醒你,真正的强大,不是永不犯错,而是在每次可能犯错的边缘,都能听到自己良心的回响。
这,比任何华丽的辞藻和错误的发音,都重要得多。毕竟,倒出鞋里的那粒石子,我们才能走得更远,也更心安理得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