嘿,朋友!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窘境:想跟老外同事、客户聊聊你那个牛逼闪闪的设计方案,结果憋了半天,嘴里翻来覆去就一个词——“design”?
“This design is good.”“I am doing a design.”“Let's talk about the design.”

我天,听着都替你尴尬。这感觉就像一个美食家,想形容一道分子料理的精妙,最后只说出仨字儿:“挺好吃”。简直是暴殄天物啊!
说真的,“设计用英语怎么说”这个问题,如果你的答案只有一个 design
,那你的段位……嗯,可能还停留在青铜。别慌,今天我就来当你的“最强王者”,带你打通任督二脉,让你在聊设计的时候,词汇量和气场直接原地起飞,听起来就像个在行业里浸淫了十年的老炮儿。
咱们先得搞明白一个核心问题:为啥中文里一个万能的“设计”,到了英文里就变得那么“分裂”?
因为中文的“设计”这个词,它太博大精深了。它可以是名词,指那个方案、那个图稿、那个最终呈现的样子;它也可以是动词,指你画图、构思、建模的那个过程;它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,一种方法论。而英语呢,它是个特别讲究“场景”和“具体”的语言。它会用一大堆不同的词,像手术刀一样,把“设计”这个大肉块,精准地切割成不同部位、不同功能的细分小块。
所以,忘掉那个万能的 design
吧。咱们换个玩法,直接潜入真实的工作场景,看看那些活生生的设计师,到底在说什么。
场景一:你是UI/UX设计师,正在和产品经理“激情对线”
想象一下,你刚做完一套App界面的高保真原型,产品经理(PM)凑过来看。这时候,你们的对话里绝对不会只有“design”。
PM可能会说: "Hey, can I see the latestmockup?"你可能会回答: "Sure, I've just finished the high-fidelityprototype. I think theuser flowis much smoother now."
看到没?新词儿出现了!
- Mockup / Mock-up (高保真模型/视觉稿): 这可比“design”具体多了。它特指那种看起来跟最终产品一模一样的静态设计图,有颜色、有图标、有字体,主要是用来展示视觉效果的。
- Wireframe (线框图): 这是
mockup
的“素颜照”。它就是个黑白灰的草图,只关注布局、结构和功能,完全不谈颜色、美丑。当你们还在讨论“这个按钮放左边还是右边”的阶段,你们聊的就是wireframe
。 - Prototype (原型): 这玩意儿更高级,是能“动”的!它可以交互,可以点击,用来模拟真实的用户体验。当你想让别人感受“从A页面跳转到B页面的丝滑感”,你给他看的就是
prototype
。 - User Flow (用户流程): 用户为了完成一个任务(比如下单),在App里需要经过的所有步骤。你说你“优化了设计”,太空泛了。但如果你说“I optimized the checkout user flow from 5 steps to 3”,PM当场就给你跪了,专业!
- User Journey (用户旅程): 比
user flow
更宏大,包含了用户在与产品互动前、中、后的所有体验和情感。听起来就很高大上,有没有? -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(IA, 信息架构): 听着像盖楼的?差不多。它就是你怎么组织App里的信息和内容,让用户能轻松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。这可是UX设计的灵魂。
所以你看,下次别再说“Look at my design”了,试试说:
" Here’s the interactive prototype based on the final wireframes. I’ve refined the whole user journey, especially the onboarding flow. Check out the new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, it should feel way more intuitive. "
这段话说出口,气场两米八!
场景二:你是平面设计师,客户又双叒叕提了“五彩斑斓的黑”
做平面的兄弟姐妹们,我懂你们的痛。当客户指着你的作品说“I don't like this design”,你是不是想把色盘糊他脸上?别急,咱们用专业的词汇“武装”自己,让他明白,设计不是玄学。
- Layout / Composition (布局/构图): 这是画面的骨架。元素是怎么摆放的,哪里留白,哪里聚焦。当你想说“这个海报的设计很大气”,你可以说“I love the layout of this poster, the composition is so balanced and powerful.”
- Typography (字体设计): 不是
font
(字体)哦!Typography
是指字体的排版、艺术、选择和应用,是一门大学问。你可以说:“The typography here is a bit weak, it doesn't convey the right emotion.” (这里的字体设计有点弱,没传达出对的情绪。) - Color Palette / Color Scheme (色板/配色方案): 别再说“the color”了,显得太业余。用
palette
或scheme
,一下子就有了“画家”内味儿。 - Branding Guidelines / Visual Identity (品牌规范/视觉识别): 当你给一个公司做一整套VI时,你做的不是一个
design
,而是一个系统。它包括logo、配色、字体、图片风格等等。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。
下次客户再提无理要求,你可以微笑着,用专业术语把他绕晕:
"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branding guidelines, using this color would disrupt the entire visual identity. I suggest we stick to the approved color palette to maintain brand consistency. Perhaps we can adjust the typography or the layout to make it more 'pop' as you suggested? "
翻译一下就是:“按规矩办事,别瞎搞。要不我给你换个字体或者排版试试?”是不是瞬间化被动为主动?
场景三:你是工业设计师,正在抚摸一个刚打出来的手板模型
工业设计,那可是把虚拟变为现实的魔法。你们聊的“设计”,更加关注实体、材料和手感。
- Ergonomics (人体工程学): 这个词一说出来,你就赢了。它指的是产品如何与人完美贴合,用着舒服。比如一把椅子,你不能只说它的
design
好,你要说:“The ergonomics of this chair are fantastic. It provides great lumbar support.” (这椅子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太牛了,腰部支撑绝了。) - Form Factor (外形/尺寸): 特指一个产品的物理尺寸、形状和风格。比如聊手机,可以说:“I prefer a smaller form factor ; it fits better in my hand.”
- CAD Model (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): 就是你在电脑里建的那个三维模型。
- Prototype / 3D Print (原型/3D打印): 和UI/UX的
prototype
不一样,这里的原型是能摸得着的实体模型,通常是3D打印出来的。 - Aesthetics (美学): 当你想从纯粹“好看”的角度去评价一个设计,用这个词就对了。它比
beautiful
听起来更有深度。“The aesthetics of this speaker are very minimalist and clean.”
想象一下,你拿着一个新产品,对老板说:
" The overall aesthetics are spot-on, and the form factor is exactly what we wanted. But I think we need to tweak the CAD model to improve the ergonomics. The hand-feel is a bit off. "(“整体美学很到位,外形也正是我们想要的。但我觉得得调整下CAD模型来优化人体工程学,现在这手感……有点不对劲。”)
是不是感觉自己像个乔布斯附体的产品大神?
别忘了,“设计”本身的多重人格
聊了这么多具体场景,我们再回到 design
这个词本身。它虽然被我们“嫌弃”太笼统,但它在不同语境下,也有不同的“高级替身”。
当“设计”作为一种理念或过程时:
- Concept (概念): “The initial concept for this project was very bold.” (这个项目的最初概念很大胆。)
- Approach (方法/思路): “I like your approach to solving this problem.” (我喜欢你解决这个问题的设计思路。)
- Methodology (方法论): 比如大名鼎鼎的“Design Thinking” (设计思维),它就是一套
methodology
。
当你想形容“设计”的好坏时:
别再用 good
或 bad
了,词汇库该更新了!
-
好的设计:
- Intuitive (直观的): 用户不用动脑子就知道怎么用。
- Slick / Sleek (精致的/流畅的): 形容外观和体验都非常顺滑、漂亮。
- Elegant (优雅的): 简洁而不简单,美得有智慧。
- Cohesive (有凝聚力的): 所有设计元素看起来像一个整体,不零散。
- Thoughtful (贴心的/考虑周到的): “This is a very thoughtful design; you can tell they considered every detail.”
-
坏的设计:
- Clunky (笨拙的): 用起来卡顿,不流畅。
- Counterintuitive (反直觉的): 简直是反人类设计。
- Dated / Outdated (过时的): 看起来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。
- Busy / Cluttered (杂乱的): 界面上堆了太多东西,让人眼花缭乱。
最后的灵魂一击:动起来!
别忘了,设计还是一个动作。除了 to design
,你还可以说:
- To craft (精心制作): “This interface was carefully crafted to be accessible for everyone.” (这个界面是精心打造的,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使用。) - 听起来就很有工匠精神。
- To architect (构建/设计): “We need to architect a new system from the ground up.” (我们需要从零开始构建一个新系统。) - 瞬间有了架构师的范儿。
- To conceptualize (构思/概念化): “Let's take some time to conceptualize a few different directions.” (我们花点时间来构思几个不同的方向。)
好了,一口气说了这么多,你可能有点消化不良。
别怕,你不需要一次性记住所有。
核心思想就一个:在具体的语境下,用具体的词。
下次当“设计”两个字从你嘴边冒出来的时候,请停顿一秒钟,问问自己:我说的到底是哪个“设计”?是那个静态的mockup?还是那个能动的prototype?是那个画面的layout?还是那个产品的ergonomics?
当你开始进行这种“自我盘问”,你就已经走在了封神的路上。语言是思维的外壳,当你开始使用更精准的词汇时,你的设计思维本身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和敏锐。
所以,别再让“design”这个词,禁锢你对设计的表达了。
Go out there, and talk like the brilliant designer you are!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