嘿,哥们儿,姐们儿,所有在鼓凳上挥洒过汗水的朋友们,咱们聊个天。
你是不是也这样——在B站或者油管上,好不容易扒拉到一个梦中情鼓大神(比如像Larnell Lewis那种神仙)的教学视频,点开,满怀期待。结果大神一张嘴,一串噼里啪啦的英文砸过来,什么 "ghost note", "in the pocket", "play a flam on the downbeat"... 你当时的状态,是不是就跟听天书一样?手里攥着鼓棒,脑子里全是问号,感觉自己像个误入高数课堂的小学生。

别慌,真的。这道坎,每个想进步的鼓手都得迈。今天,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,跟你唠唠这些“打鼓英文”,保证不搞那些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玩意儿,咱们就用最接地气、最口语化的方式,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!
第一站:先认识你的“战斗伙伴” (Your Gear)
这可不是简单的“鼓”叫drum就完事了。你想跟别人聊你的宝贝,总得叫对名字吧?不然多尴尬。
-
全套架子鼓 (The Whole Shebang):
- Drum Kit / Drum Set: 这是最常用的说法,就是你那整套吃饭的家伙。别再傻傻地只说 "drums" 了,那太笼gao统le。
-
鼓类 (The Drums):
- Bass Drum (或 Kick Drum): 这就是你右脚(或左脚,如果你是左撇子)踩的那个最大的家伙,发出“咚、咚、咚”低音的,是整个乐队的心跳。 Kick Drum 更口语化,听起来也更带劲儿!
- Snare Drum (军鼓): 灵魂!绝对的灵魂!就是你腿中间那个,底下有沙带,能打出“嗒!”或者“啪!”的清脆声音的鼓。它的音色变化最多端,是表达情绪的核心。
- Toms (嗵鼓): 一般架在底鼓上或者在你右手边的那些。通常从左到右,由小到大,音高递减。
- Rack Toms / High Toms: 架在上面的。
- Floor Tom: 杵在地上的那个大家伙,声音沉闷有力。
-
镲片 (The Cymbals): 那些亮闪闪的金属片,负责制造气氛和点缀。
- Hi-hat (踩镲): 你左脚控制开合、右手(或左手)主要保持节奏的“次-嚓-次-嚓”的那两片。它是节奏的骨架,非常非常重要。
- Crash Cymbal (碎镲): 一般在歌曲高潮部分,你用尽全身力气砸下去,发出“嘭——”的一声巨响,用来炸场的那个。通常一套鼓里至少有一个。
- Ride Cymbal (叮叮镲): 通常是你右手边最大那张镲,用来打“叮、叮、叮”的持续性节奏,声音很有延续性,常见于爵士乐或者歌曲的verse部分。
-
硬件 (The Hardware):
- Stands: 支架,撑起你那些镲片和鼓的金属杆子。
- Pedal: 你脚下踩的那个踏板,用来踩底鼓和踩镲。
- Drum Throne: 你的宝座!就是你坐的那个鼓凳。叫Throne(王座)是不是瞬间感觉自己牛逼起来了?
重点来了:当你看到一个国外鼓手说 "Okay, let's build a simple groove with the kick, snare, and hi-hats," 你脑子里就要立刻浮现出“咚、嗒、次、嚓”的画面,而不是去想这三个单词是啥意思。把声音和英文单词直接绑定,这是第一步。
第二站:动起来!那些让你听起来像“老炮儿”的术语 (The Actions & Lingo)
认识了装备,咱们就得聊聊怎么“盘”它们了。这部分是精髓,也是你能不能听懂教学的关键。
-
基本功与技巧 (Rudiments & Techniques):
- Rudiments (基本功/鼓谱): 这是所有鼓手的“武功秘籍”。什么单击、双击、复合跳。最常听到的就是:
- Single Stroke Roll (单击滚奏): R-L-R-L (右左右左)
- Double Stroke Roll (双击滚奏): R-R-L-L (右右左左)
- Paradiddle (复合跳): R-L-R-R, L-R-L-L,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练习。
- Ghost Notes (幽灵音): 敲黑板!划重点! 这玩意儿太重要了!它不是真的有鬼,而是指那些打得非常非常轻,若有若无,主要用来填充节奏缝隙的音。它能让你的节奏瞬间变得细腻、有弹性,充满Funk和Soul的味道。大神们口中的 "groove" 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些小细节构成的。
- Rimshot (边击): 同时敲击鼓面和鼓边,发出那种“咔!”的,极具穿透力的声音。摇滚乐里简直不要太常用。
- Cross Stick / Sidestick (横置鼓棒/侧击): 把鼓棒横过来,用棒身敲击鼓边,发出“哒、哒、哒”的木质声音,通常用在比较安静、抒情的段落。
- Flam / Drag: 这俩都是“装饰音”,就是在主音符前加上一个或两个极快速、极轻的音,让声音听起来更“厚实”。比如Flam听起来像 "de-DUM"。
- Rudiments (基本功/鼓谱): 这是所有鼓手的“武功秘籍”。什么单击、双击、复合跳。最常听到的就是:
-
节奏与感觉 (Rhythm & Feel):
- Groove / Beat / Pattern (律动/节奏型): 这就是你在一首歌里,稳定重复敲的那个基本节奏。比如我们最常打的“动次打次”。一个好的Groove能让全场的人都忍不住跟着摇摆。
- Tempo (速度): 用 BPM (Beats Per Minute) 来衡量,就是每分钟多少拍。Metronome(节拍器)就是你的好朋友。
- Time Signature (拍号): 比如 4/4, 3/4。别想得太复杂,绝大多数流行歌都是4/4拍,你就数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”就对了。
- Fill / Drum Fill (加花/过门): 在乐句之间,比如主歌到副歌的过渡,鼓手即兴(或者按谱)打的一小段华彩。这是你自由发挥、耍帅的高光时刻!但记住, 一个好的Fill是为音乐服务的,不是为了炫技。
- In the pocket: 终极奥义来了! 这可能是对一个鼓手最高的赞美之一。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,而是一种状态。当你打的节奏稳得一批,不多不少,不快不慢,和贝斯完美契合,让整个音乐产生一种强大的、向前滚动的“势”,你就是 "in the pocket" 了。那种感觉,就像你和贝斯手的心跳同步了,整个乐队的能量都拧成了一股绳,那叫一个爽!
第三站:实战演练与心态建设 (Let's Do It!)
好了,理论知识武装得差不多了。但语言这东西,不用就是白学。
你现在该干嘛?
- 主动去“听”: 再去看那些英文教学视频,这次别光看手,竖起耳朵听。当大神说到 "add some ghost notes on the snare",你就去仔细听他的军鼓是不是多了些细微的碎点。当他说 "let's lay down a simple pocket groove",你就去感受他打的节奏是不是特别稳,特别有带动感。
- 跟着“说”: 别害羞。自己练习的时候,可以像模像样地自言自语:“Okay, a four-on-the-floor kick pattern, snare on 2 and 4, with some 16th note hi-hats.” 哪怕一开始说得磕磕巴巴,这个过程会强迫你的大脑把动作、声音和英文联系起来。
- 别怕错,别怕慢: 没人天生就会。你现在觉得难,只是因为不熟悉。就像你刚开始学Paradiddle,手脚也不协调啊。多听,多看,多模仿,肌肉记忆和语言记忆的原理其实是相通的。
打鼓本身就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,而“打鼓英文”,就是这门语言的“标准普通话”。它不是你学鼓的障碍,恰恰相反,它是你连接世界各地优秀鼓手、获取第一手学习资源的桥梁。
所以,下次再点开新视频,别再因为听不懂就默默关掉了。把这篇文章当成你的速查手册,把那些关键词和你手中的鼓棒、脚下的踏板对应起来。
你会发现,当那个你崇拜已久的鼓手在屏幕那头说着你刚学会的词,而你不仅能听懂,还能心领神会地用身体回应时——那种感觉,比打出一个完美的Drum Fill还要过瘾!
去吧,拿起你的鼓棒,敲开新世界的大门!Rock on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