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说,聊起“good翻译”这事儿,我能跟你唠一天一夜。真的,不是吹。
这事儿得从我玩一个犄角旮旯里淘来的日本RPG游戏说起。那时候,没汉化组,全靠一腔热血和……呃,一个极其简陋的在线翻译器。结果呢?游戏里的国王,一个威严满满、蓄着大胡子的角色,对着我说了一句让我终身难忘的台词:“勇敢的战士,请去杀死那条龙,它拥有我的烫。”

烫?
啥玩意儿?我的烫?我当时脑子直接宕机了。是“烫发”的“烫”吗?国王的假发被龙偷了?还是说他有什么难言之隐,比如痔疮什么的……?我卡在那儿,对着屏幕足足愣了五分钟。后来找了个懂日语的朋友一问,才知道原文是「宝物」(takaramono),也就是“宝藏”的意思。那个破翻译器,估计是按音译给硬生生整了个“烫”出来。
从那一刻起,我悟了。我算是彻底明白了,一个烂翻译,它不光是信息传递的失败,它简直就是一场灾难,一场对原作精神内核的公开处刑。
机翻的“味儿”,隔着屏幕都能闻到
现在AI翻译是越来越牛了,什么DeepL、GPT-4,有时候翻出来的句子,乍一看,嘿,还挺像那么回事儿。语法通顺,词儿也对。
但,你仔细品,多品几遍。
你总能闻到一股……怎么形容呢?一股淡淡的、挥之不去的塑料味儿。
那种感觉,就像一个外国人穿着全套的汉服,举手投足都学得有模有样,但你就是觉得他不对劲。为啥?因为他没有那个“气韵”,那个从小浸润在中国文化里长大的“魂儿”。
机翻就是那个穿着汉服的外国人。它能告诉你“I love you”是“我爱你”,但它永远翻译不出王家卫电影里那句:
“如果多一张船票,你会不会跟我走?”
机翻会很实在地告诉你:“If there was one more ticket, would you go with me?” 没毛病,对吧?语法100分。但那股子暧昧、那份试探、那种东方人独有的含蓄和拉扯,全没了。烟消云散。变成了一句平平无奇的邀约,跟问“哥们儿,去撸串不?”一个级别。
一个“good翻译”,它翻译的从来不是字面,而是字里行间的情绪、是潜台词、是文化背景,是说话人那个没说出口的叹息。
“信达雅”?我说,是“贴肉、说人话、有那味儿”
老前辈严复早就提出了“信、达、雅”的翻译三标准。这三个字,经典,但有点太文绉绉了。搁在今天,我更愿意用我自己的土话来解释什么是真正的“good翻译”。
第一层:贴肉。
这就是“信”。什么意思?就是别瞎编,别跑偏。原文说的是苹果,你就不能给翻成橘子。这是最最基本的底线,是翻译这座大厦的地基。做不到这一点,后面都是扯淡。就像我开头说的那个“烫”,它连地基都不要了,直接在流沙上盖房子。
第二层:说人话。
这就是“达”。你翻出来的东西,得让目标语言的读者看得懂,听得顺。不能满篇都是“被”字句,不能是那种缠缠绕绕、九曲十八弯的欧式长句。
我见过最绝的一个电影字幕,原文是“It's raining cats and dogs.”(倾盆大雨)。字幕是什么?“正在下猫和狗。” 我当时在电影院,一口可乐差点没喷前排小哥的后脑勺上。这就是典型的“没说人话”。正确的翻译,应该是“雨下得跟泼似的”“好大的雨啊”,这才是中国人会说的话。
一个好的译者,脑子里必须装着两套操作系统,而且能一键无缝切换。他看完原文,吸收了意思,然后啪地一下,切换到中文系统,用最地道、最自然的中文把那个意思给“写”出来,而不是“换”出来。
第三层,也是最牛X的一层:有那味儿。
这就是“雅”的精髓了。这玩意儿,玄乎,但真实存在。
什么叫“有那味儿”?
-
玩游戏《赛博朋克2077》,街边小混混骂人,翻译过来不是干巴巴的“你这个混蛋”,而是“狗东西”“瘪犊子玩意儿”,那股子市井流氓的痞气,一下子就出来了。 这就是味儿。
-
看美剧《老友记》,钱德勒的冷笑话,翻译过来如果只是字面意思,我们根本get不到笑点。但字幕组的大神们,会用我们文化里对应的梗、谐音,让你在0.5秒内会心一笑。 这也是味儿。
-
读村上春树的小说,那种淡淡的疏离感、小资情调和不知从何而来的忧伤,如果翻译过来变成了大白话,那就不是村上春树了,那是楼下王大爷在跟你唠嗑。能把那股子“村上味儿”带过来的,才是大神。 这更是味儿。
“有那味儿”,是翻译的最高境界。它要求译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器,他/她必须是一个杂家,一个文化的“摆渡人”。他得懂原文的文化,懂我们自己的文化,然后找到两个文化之间那个最精妙的连接点,啪,给你接上。那一瞬间,电光石火,你感觉不到翻译的痕迹,你觉得,啊,这故事就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。
翻译是再创作,不是体力活
所以你看,一个“good翻译”有多难?
它需要译者有扎实的双语功底,这只是入门券。它需要译者有广博的知识面,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中间还得懂点网络烂梗。最重要的是,它需要译者有极高的共情能力和艺术感受力。
他得能钻进原作者的脑子里,感受他写作时的心跳;再钻进角色的身体里,用角色的语气和身份说话。
这哪里是简单的语言转换?这根本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,是一场彻头彻尾的“再创作”!
所以,下次当你看到一段让你拍案叫绝的翻译时,别吝啬你的赞美。无论是书籍的译者,还是字幕组的无名英雄,他们付出的,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。他们是真正的内容创作者,是帮我们推开一扇扇窗,看到外面五彩斑斓世界的人。
而那些还在依赖机翻,生产着大量“烫”和“下猫和狗”的内容生产者们,我也想说一句:省那点翻译费,你损失的,可能是你的整个品牌形象,是你和用户之间最宝贵的那点信任。
别再让那些没有灵魂的文字,毁掉一个本该精彩的故事了。毕竟,我们想看的,是活生生的人间烟火,而不是一堆精准却冰冷的词汇矩阵。我们需要的是有温度、有情感、有“那味儿”的“good翻译”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