嘿,咱们聊个天吧。就聊聊四季,聊聊那些印在日历上,却总跟我们身体感觉对不上的月份划分。
你有没有过这种瞬间?二月底,明明APP上还赫然标着“冬季”,但你走在路上,阳光突然就不一样了,没那么有气无力了,风里好像也夹了点……嗯,怎么说呢,一种解冻后泥土的腥甜味儿。那一刻,你心里有个声音在呐喊:春天来了!管他日历怎么说!

对,就是这种感觉!我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,这教科书式的四季划分时间月份,和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,用皮肤、用鼻子、用心情感受到的“体感四季”,到底有多大的时差。
春:一个爱玩“狼来了”的暧昧高手(官方月份:三、四、五月)
官方说,三月一日,春天上班。
得了吧!
三月的春天,那叫一个“渣”,一个试探性的、推拉高手。它会给你几天20度的甜头,让你兴冲冲地脱掉秋裤,把厚外套塞进衣柜最深处。然后,就在你洋洋得意的时候,一个回马枪,用一场夹着冰碴的倒春寒,把你打回原形。感冒、流鼻涕,一边哆嗦一边骂自己太天真。
对我来说,真正的春天,是从柳树开始的。
不是看日历,而是看窗外那排柳树。当它们的枝条不再是干枯的僵尸色,而是泛起一层若有若无、鹅黄带绿的“雾气”时,春天,才算是真的派出了它的先头部队。那是一种颜色,更是一种信号。
- 三月,是春天的“前戏” ,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拉扯感。空气里有春天的味道,但外套还不敢脱。
- 四月,才是春天的“主场” 。清明节前后,一场透雨一下,世界就“嘭”地一下炸开了。樱花、桃花、梨花,赶集似的登场,生怕自己迟到一秒。这时候的春天是喧闹的、盛大的,甚至是有点不讲理的,它用饱和度极高的色彩,把冬天留下的所有灰败和萧索,一把抹去。
- 五月呢?五月其实已经是夏天的“卧底”了。 特别是五一过后,那太阳,那温度,哪里还有春天的温柔?分明就是夏天的前奏,一个穿着小清新外衣的“热辣预备役”。立夏一过,春天的故事,基本上就该翻篇了。
所以你看,春天它根本不是一个规规矩矩打卡上班的员工。它是个艺术家,是个情绪化的情人,它的到来,靠的是感觉,不是规定。
夏:一场不讲道理的漫长围剿(官方月份:六、七、八月)
夏天这东西,从不迟到,甚至还喜欢早退。
六月?六月才开始算夏天?开什么玩笑!五月中下旬那几天,当你的后背第一次被汗浸湿,当冰西瓜和空调遥控器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时,夏天,就已经吹响了号角。
它是一场全方位的感官侵略。
是凌晨四五点就开始声嘶力竭的蝉鸣,吵得你脑仁疼;是柏油马路被晒到蒸腾起扭曲的空气,像掉进了异次元;是傍晚那场说来就来的雷阵雨,裹挟着泥土和青草的猛烈气息,把整个世界冲刷一遍,然后留下更加变本加厉的闷热。黏腻,烦躁,无处可逃。
盛夏的灵魂,绝对属于七月和八月。
这两个月,时间仿佛都变慢了,被热浪拉成了粘稠的糖浆。午后三点,世界静得只剩下空调外机的嗡嗡声。你会觉得人生都停滞了,只想融化在一张凉席上,什么都不干。所有的雄心壮志,在40度的高温面前,都显得那么可笑。
但夏天也有它的温柔。是晚风拂过皮肤的凉意,是街边烧烤摊的烟火气,是抱着半个冰西瓜用勺子挖着吃的酣畅淋漓。夏天的记忆,总是和“淋漓尽致”这个词绑在一起的。
所以,夏天的划分,在我这儿,是从第一次开空调开始,到最后一次穿短裤结束。简单,粗暴,但绝对真实。
秋:不是季节,而是一种情绪(官方月份:九、十、十一月)
秋天,啊,秋天。最被文人墨客偏爱,也最短暂得让人心碎。
九月是秋天吗?是,也不是。
初秋总要被一只叫“秋老虎”的猛兽盘踞。它穿着秋天的外衣,干着夏天的事儿,让你在穿长袖还是短袖之间反复横跳,苦不堪言。这时候的天气,像个还没从夏日狂欢里回过神来的醉汉,步履蹒跚,阴晴不定。
真正的秋天,是一种“瞬间的顿悟”。
它可能发生在某个早晨,你推开窗,一股凉意“嗖”地一下钻进你的睡衣,你打了个激灵,突然发现,世界不一样了。天,变得特别高,特别蓝,像一块刚被擦拭过的蓝宝石。空气,也变得干燥、清冽,吸进肺里,有一种通透的爽快感。
那一刻,秋天就来了。
-
十月,是秋天的“高光时刻” 。桂花香气弥漫全城,银杏叶“哗啦啦”地变成金黄色,枫叶则染上了血一般的红。这时候的秋天,是慷慨的、绚烂的,它把积攒了一整年的美,毫无保留地挥霍出来。不冷不热,阳光正好,每一天都适合出逃,适合恋爱,适合怀念。
-
而十一月,对不起,在我心里它已经被开除“秋籍”了。 十一月是冬天的序曲,是秋天的葬礼。落叶归根,万物凋零,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杈指向灰蒙蒙的天空。那不是秋的“天高云淡”,而是冬的“萧瑟肃杀”。十一月,最尴尬的月份,没有之一。它披着秋天的名号,却处处透着冬天的寒意,让人心里空落落的。
所以,秋天不是一个季节,它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美好情绪。抓住了,就是一整个天堂;错过了,就只剩下漫长的等待。
冬:一场关于温暖的漫长修行(官方月份:十二、一、二月)
冬天什么时候来?不是看日历上的“立冬”,而是看你什么时候心甘情愿地穿上那件最厚的羽绒服。
是第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落下,给世界盖上一层安静的白被子;是哈出的气在空气中凝成一团白雾,久久不散;是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,让你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“脸皮”的存在。
冬天的可爱,全靠暖气、火锅和节日撑着。
屋外的世界是“hard模式”,凛冽、残酷、不近人情。但正因如此,屋内的温暖才显得格外珍贵。冬天,是一个向内探索的季节。你会花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待在一起,和朋友围炉夜话,或者干脆一个人窝在沙发里,读一本厚厚的书,看一部长长的电影。
-
十二月和一月,是冬天的“正统” 。有圣诞、有元旦、有春节,节日的氛围像一个个小暖炉,把寒冷的日子点缀得充满期待。
-
但二月,尤其是春节过后的二月,是冬天的“强弩之末” ,也是最难熬的时候。新鲜感褪去,只剩下无尽的寒冷和对春天的渴望。它像一场冗长电影的最后十分钟,你知道结局快来了,但过程却异常磨人。
所以你看,这四季的划分,哪有什么标准答案?
日历上的月份,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、最大公约数的框架。而我们每个人心中,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“体感节气”。它由你第一次闻到的花香、第一次感到的燥热、第一片落下的黄叶和第一场覆盖大地的雪来定义。
这套私人的时间算法,才真正记录了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对话,记录了我们生命的节奏和情绪的起伏。
所以,下次当你的感觉和日历打架时,相信你的感觉。
因为,四季,是用来感受的,不是用来看的。闭上眼睛,深呼吸。现在,告诉我,你活在哪个季节里?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