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咖啡里加奶,还是加糖?
这是我每天早上,站在我们公司楼下那家拥挤的咖啡馆里,唯一能掌控的哲学问题。一个微不足道的选择,一个简单的“added”动作。但就是这个动作,最近像个幽灵一样,老在我脑子里晃。

真的,不骗你。我盯着那白色的奶球沉入深褐色的液体,晕开,旋转,像一团星云在诞生。然后,我撕开一包黄糖,哗啦一下,那些甜蜜的、金色的结晶体也义无-反顾地投身进去。它们被added了。咖啡的味道,从此不再纯粹。它变得更柔和,更甜美,也更……复杂。
而我的人生,好像也是这么一杯被不断“added”东西的咖啡。
一开始,空空如也,只有原生家庭给你的基底。苦涩?醇厚?天知道。然后,你开始疯狂地往里加东西。
知识,这个必须added。从幼儿园的1+1,到大学里那些让你头秃的理论。你像个贪婪的黑洞,把公式、定理、历史年份、哲学家的名字一股脑儿地塞进去。感觉自己越来越“满”,越来越有文化。棒极了。
朋友,这个当然也要added。微信好友列表从几十个涨到几百个,再到上千个。你给这个点赞,跟那个尬聊。你觉得你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人脉帝国,好像只要你振臂一呼,就有人能帮你搞定从买房到修电脑的一切问题。你感觉自己被需要,被连接。安全感,added。
物品,这个简直是added的重灾区。妈耶,你看看我的出租屋。
刚毕业时,一个行李箱就是全部家当。现在呢?衣柜里塞满了“可能还会穿”的衣服;书架上堆满了“买了就等于读了”的书;抽屉里,数据线纠缠得像现代艺术装置,还有各种过期的小票、没电的电池、只用过一次的护手霜……我就像一个仓鼠,或者那种有囤积癖的巨龙,亮闪闪的东西,有用的东西,“可能”有用的东西,统统往我的洞穴里搬。消费主义的浪潮把你高高举起,告诉你:拥有这个,added这个,你才会更完整,更快乐。
技能和爱好,听起来很正面,对吧?画画、弹琴、学一门外语、考个证……这些都被包装成“自我提升”的糖果。于是,你买了一堆昂贵的画材,结果只画了三张就积了灰;你报了健身房的年卡,结果去的次数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。每一次“added”一个新目标的瞬间,你都热血沸腾,仿佛看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。但随之而来的,是完不成的焦虑,和自我否定的沮-丧。
这些东西,一层一层地被added进来。一开始,你觉得生活在做加法,越来越丰富,越来越精彩。你像在玩一个模拟人生的游戏,不断解锁新成就,扩充你的库存。
但什么时候,感觉变了呢?
大概是某一个加班到深夜,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那个被物品填满的“洞穴”时。我一屁股坐在地毯上,看着眼前的一切,突然感到一阵窒息。
这不是丰富。
这是拥堵。
我的生活,不是被丰富了,而是被填满了。就像一条交通干道,塞满了各种各样的车,谁也动弹不得。大脑的CPU被占满了,每天处理着无数的信息碎片;时间被分割了,应付着各种“重要”和“紧急”的破事儿;情绪被消耗了,为别人的期待、为社交的伪装、为物质的攀比。
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:
我们一直在做加法,却从来没想过,added的另一面,可能是subtracted。
你懂我意思吧?!
- 当你 added 一个新的社交应酬,你其实 subtracted 了一晚上可以安安静静看书或发呆的时间。
- 当你 added 一件冲动消费的衣服,你其实 subtracted 了一部分可以用在更重要地方的金钱,还 added 了一份“衣柜满了还觉得没衣服穿”的烦恼。
- 当你 added 一个“必须完成”的打卡目标,你可能 subtracted 了做这件事最初的乐趣,只剩下机械的执行和压力。
我们活得像一个内存越来越小的手机,装了太多APP,每一个都在后台运行,耗着你的电,占着你的内存,还时不时跳出个弹窗来烦你。最后的结果就是——卡顿,死机。
去年,我干了一件大事。
我养了一只猫。
这绝对是近几年来,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“added”事件。它不是一件物品,一个APP,它是一个活生生的、毛茸茸的、会呼噜、会捣蛋、会用它柔软的肚皮蹭你的小生命。
它的到来,猝不及防地,逼我开始思考“加法”的真正意义。
它added了什么?*责任。每天要铲屎,要喂饭,要陪玩。我的时间不再完全属于我自己。*开销。猫粮、猫砂、玩具、看医生……钱包的一部分不再属于我自己。*混乱。家里到处是猫毛,沙发被抓得像刚从战场回来,我心爱的绿植成了它的沙拉。
听起来,是不是挺糟的?
但,它也added了另一些东西。
- 当我写稿写到崩溃时,它会跳上桌子,用它的小脑袋蹭我的手。那一刻,全世界的烦恼好像都融化了。
- 当我一个人在家,感觉孤单得像宇宙里的一粒尘埃时,耳边传来它“呼噜呼噜”像拖拉机一样的声音,就觉得无比安心。
- 它教会我什么是纯粹的爱。它不在乎我今天赚了多少钱,穿什么牌子的衣服,它只是因为我是我,就全心全意地依赖我,陪伴我。
这次“added”,和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。它不是简单的叠加,而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。它added了麻烦,却subtracted了我的孤单和戾气;它added了责任,却让我感受到了被需要的、更深层次的幸福。
它的到来,像是在我那杯被搅得浑浊不堪的咖啡里,投入了一颗神奇的净化石。它让我开始审视,我到底往我的人生里,胡乱地“added”了些什么玩意儿。
于是,我开始了我的“人生大扫除”。
我退掉了几百个没有意义的微信群;我把衣柜里超过一年没穿的衣服全部打包送走;我注销了那些让我感到焦虑和攀比的社交媒体账号;我拒绝了那些让我觉得疲惫不堪的无效社交。
这个过程,一开始很难。就像减肥一样,充满了戒断反应。我觉得自己好像在失去什么。
但慢慢地,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。
房间变得宽敞明亮,阳光可以毫无阻碍地洒进来。我的大脑不再被各种垃圾信息填满,我开始能够长时间地专注做一件事。我的周末不再被各种约会排满,我可以花一整个下午,只为了看一本书,或者,只是看着我的猫睡觉。
我终于搞明白了。
人生,或许根本不是一场无限做加法的游戏。它更像是一场策展。一个优秀的策展人,不是把所有展品都堆到展厅里,而是精心挑选那些真正有价值、能互相辉映的展品,然后,留出大量的空白。
那些空白,和展品一样重要。
空白,让展品得以呼吸,让观众有空间去思考和感受。
而我们人生的“空白”,就是那些不被填满的时间,不被裹挟的思绪,不被物欲绑架的自由。
所以,现在如果有人问我,你最近给生活“added”了什么新东西?
我可能会想很久。
然后告诉他,我added了一个能看到日落的窗台,added了每周一次和自己好好吃顿饭的习惯,added了分辨哪些是“我想要的”,哪些是“别人觉得我应该想要的”的能力。
我不再追求数量上的“added”,而是追求质量上的“added”。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一切被塞过来的东西,而是成为一个主动的筛选者,一个我人生的首席策展官。
说到底,回到最初那个问题。
往咖啡里加奶,还是加糖?
或许最好的答案是,先尝一口黑咖啡本来的味道。搞清楚你到底喜不喜欢它,需要什么来点缀它。而不是看别人加了什么,就一股脑地往里倒。
毕竟,这杯独一无二的、名为“人生”的咖啡,最终,是你一个人在品尝。它的滋味,只有你自己知道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