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阵子,真的,整个人都像一个被过度使用的老旧机器,吱嘎作响,随时要散架。早上睁眼不是兴奋,而是沉重的叹息;电脑屏幕亮起来,不是机会,而是无尽的压力山大。我记得特清楚,有一天加班到深夜,独自一人走在空荡荡的街上,抬头看到月亮又大又圆,心里却没有任何波澜。不是诗意,不是感伤,就是一片死寂。那种感觉,就好像你身体还在,魂儿却不知道飘哪儿去了。我就知道,完了,这次是真的完了。
于是,我请了长假。不是那种一周的假,是那种“不确定什么时候回来”的假。说实话,提出申请的时候,手心都冒汗了。那种对未知的恐惧,还有深植于心的“不能掉队”的焦虑,像两条毒蛇缠着我。生怕自己一停下来,就被这个飞速运转的世界彻底抛弃。你会不会也被这样绑架过?觉得一停,就输了,就没用了?

最初的几天,简直是煎熬。
我习惯了每天早上定点被闹钟粗暴地唤醒,习惯了打开邮件,习惯了咖啡因续命。现在呢?卧室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,屋里一片漆黑。手机静音,扔在床角。我躺在床上,像一具被拔掉电源的机器人,空荡荡的。外面偶尔传来邻居孩子的笑声,楼下小贩的叫卖声,我听得清清楚楚,却觉得那些声音是来自另一个星球。跟我没关系。我甚至分不清是早上还是下午,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,黏腻得像一团浆糊。
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?不是寂寞,不是无聊,而是“空白”。一个人的时候,脑子里总是冒出各种各样的问题:我到底在干什么?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?我喜欢什么?这些曾经被工作忙碌完美掩盖的问题,现在像潮水一样涌上来,把我淹没。我发现,我好像已经很久没有真正思考过自己了。我的价值,是不是仅仅建立在我的职业身份上?没了工作,我,是谁?
这种混乱、这种自我怀疑,持续了很久。每天就在家里晃荡,看几页书,又看不进去;想看电影,又觉得提不起兴趣。有时候盯着天花板能发呆半小时,什么都不想,又什么都想。后来,我发现这种“什么都不做”本身,就是一种对过去生活节奏的强力反击。我允许自己放空,允许自己无聊,允许自己彻底地“没有用”。
慢慢地,这种“没有用”的感觉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。
有一天早上,我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吵醒。不是闹钟,是真真切切的鸟鸣。我竟然没有去拉窗帘,而是就那么躺着,听它们吵吵闹闹。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,在我脸上投下几道暖烘烘的光线。那一刻,我没想工作,没想未来,只是单纯地觉得,这阳光,真暖和啊。
我开始慢慢地,重新认识这个世界,也重新认识我自己。
我开始去菜市场。以前都是在超市里拿包装好的食材,现在看着那些新鲜的蔬菜水果,跟菜贩大爷大妈讨价还价。他们笑呵呵地给我推荐这个,推荐那个,跟你聊最近的天气,聊孩子上学。那种活生生的人间烟火气,把我一点点从那个“与世隔绝”的茧里拉了出来。我发现,原来挑一根带着泥土芬芳的白萝卜,都能给我带来一种踏实感。
我还重新拾起了做饭。以前都是随便应付,现在呢?我花一整个下午的时间,就为了炖一锅排骨汤。从挑骨头,到焯水,到小火慢炖,每一个步骤都带着一种仪式感。汤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,香味儿弥漫在整个屋子里,那种被治愈的满足感,简直无法形容。我把汤盛出来,尝一口,咸淡刚刚好,肉烂脱骨。哇,那一瞬间,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煮汤,而是在用双手创造一些什么。这种创造,不再是为了某个KPI,不是为了老板的赞许,仅仅是为了我自己,为了我此刻的味蕾。这感觉,真他妈好极了。
我开始走出家门,漫无目的地瞎逛。没有目的地的感觉,竟然这么轻松。我发现家附近的小公园里,每天早上都有一群大爷大妈在跳广场舞,动作虽然有些笨拙,但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。我坐在长椅上,看着他们,听着那些有些过时的旋律,心里竟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。这些普普通通的人,就这么简单地活着,简单地快乐着。他们身上那种蓬勃的生命力,狠狠地撞击着我。
有一次,我坐在公园里,看一个小朋友追着蝴蝶跑。那孩子,就为了那么一只小小的蝴蝶,可以全神贯注地追逐很久,跌倒了爬起来接着追,完全不在乎路人的眼光。他脸上那种纯粹的快乐,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。什么时候开始,我把这种最原始的快乐给弄丢了呢?什么时候开始,我变得那么在意“有用”、“成功”这些外界定义的东西,却忘了“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快乐”?
“absend”的这段日子,像一扇门,把我关在了外面,却也把我关在了里面。它让我有机会,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,重新审视我曾经的生活。以前我总觉得,时间就是金钱,一分钟都不能浪费。现在我明白,有些时候,浪费时间,反而是对生命最好的投资。
我开始注意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。清晨的露珠挂在叶子上,闪闪发光;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,斑驳地洒在地上;傍晚的霞光把天空染成一片橙红色,美得让人心醉。这些画面,我以前不是没见过,只是从来没有停下来,真正地去感受它们。我的心,以前总是被各种“待办事项”和“紧急通知”挤得满满当当,根本没有空间去容纳这些“无用之美”。现在,我的心有了空隙,它们才得以渗透进来,一点点地滋养我。
我还发现,我跟父母的关系也变得更好了。以前回家,总是手机不离手,心不在焉地听他们说话。现在呢?我放下手机,跟他们一起坐在沙发上,聊聊家常,听他们讲讲以前的故事。我发现,他们其实有很多有趣的经历,有很多智慧的感悟,只是我以前太忙,忙到根本没空去倾听。缺席了工作,我却在家庭里,找到了更深刻的“在场”。
这段缺席的日子,不是逃避,不是颓废,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疗愈和重塑。我不是什么哲学家,也不是什么大彻大悟的圣人,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,在生活的洪流里,不小心被冲到了岸边,然后有了机会,喘口气,看看来时的路,想想未来的方向。
我学会了,放下一些东西,才能拿起另一些东西。放下焦虑,才能拥有平静;放下对完美的执着,才能发现生活中的惊喜;放下那些不必要的“应该”,才能拥抱真正的“想要”。
你问我,那以后呢?我还会回去工作吗?我想,会的。但会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回去。我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往前冲,对世界充满警惕的人了。我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一个更舒服的平衡点,我会更懂得去爱自己,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。我不会再把“忙碌”当成唯一的价值衡量标准。我会记得,阳光的味道,鸟鸣的声音,还有那些“无用之美”,它们才是构成我生命底色的,最珍贵的东西。
所以,如果你也觉得累了,觉得生活卡壳了,别害怕,学我,按下那个“absend”键吧。也许,当你缺席了一切,反而会更清楚地看到,你真正需要的,究竟是什么。这不是逃避,这是重新校准生命航向的,一次勇敢的暂停。相信我,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,一个更丰盛、更真实的自己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