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讲,这事儿得从一首诗说起。不对,是从我想“装模作样”写一首诗说起。
那天下午,阳光特好,透过百叶窗切成一条一条的,洒在我那本崭新的方格本上。我,一个文艺细胞突然过量分泌的当代青年,决定挑战一下古代文人的终极浪漫——写一首五言绝句。

不就是二十个字嘛!分四句,押个韵,还能有多难?
然后,现实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。我把我的“大作”发到一个诗词爱好者的群里,洋洋得意,等着被夸。结果,一位老先生悠悠地回了一句:“小友,你这首诗……出律了。平仄不对。”
平仄?
我当时就懵了,手里捧着本《唐诗三百首》,感觉每个字都在冲我眉飞-色舞地跳,但我就是踩不准它们的节拍,像一个喝醉了酒的舞者,在舞池中央,尴尬,且不知所措。
而这一切噩梦的根源,就是那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、夜不能寐的问题:
仄,到底TM是几声?!
一、教科书的“标准答案”,和它背后要命的“但是”
你随便搜一下,或者翻开任何一本讲格律诗的书,它都会甩给你一句冷冰冰的定义:
仄声,就是上声、去声、入声。
完事儿。
嘿,你说气不气?对于我们这些说普通话长大的人来说,这简直就是一句废话文学。
上声?哦,三声嘛,比如“好(hǎo)”、“买(mǎi)”,这个我懂。去声?哦,四声嘛,比如“是(shì)”、“看(kàn)”,这个我也懂。
所以,仄声 = 三声 + 四声?
就这么简单?
要真是这么简单,我还写这篇文章干嘛!
问题就出在那个阴魂不散的、我们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的“大魔王”——入声 (rù shēng)。
二、那个叫“入声”的幽灵
想象一下,你是个美食家,在看一本古代食谱。上面写着一道菜需要“盐、糖、酱、醋,还有一味叫‘鲜掉眉’的神秘调料”。你把盐糖酱醋都备齐了,可那个“鲜掉眉”是啥玩意儿?你跑遍了所有超市,问遍了所有大厨,大家都耸耸肩,说:“哦,那个啊,早就失传了,现在做菜没人用那玩意儿了。”
入声,就是格律诗里的那味“鲜掉眉”。
它曾经存在,而且是平仄系统里至关重要的一环,但现在,在普通话里,它像一个幽灵,只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。
啥是入声字?古代汉语里,一些以-p, -t, -k结尾的字,发音短促,一发出来就收住,像踩了个急刹车。你试试用非常短、非常快的口气念英文里的 “stop!”、“what!”、“look!”,差不多就是那个感觉。
比如“国”、“白”、“一”、“石”、“竹”。
这些字在古代,那可是妥妥的仄声台柱子。可是在今天呢?你拿个现代汉语字典查“国”,它告诉你二声阳平(guó),平声啊!查“白”,二声阳平(bái),又是平声!查“一”,一声阴平(yī),我的天,还是平声!
这就是最坑爹的地方。一大堆在古代念起来短促有力的仄声字,在普通话里被“收编”进了平声(一声、二声)的队伍里。你如果只用普通话的四声去判断平仄,那恭喜你,你的判断准确率可能连50%都不到。
李白的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,你要是用普通话的音调去套,可能还行。但你再看杜甫的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,那个“国”(guó),二声,平声?错了!人家是入声字,是仄声!还有那首著名的《登鹳雀楼》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,那个“白”(bái),二声,平声?错!入声,仄!“一”(yī),一声,平声?大错特错!也是入声,仄!
是不是感觉世界观瞬间崩塌了?
所以,回答“仄是几声”这个问题,真正的答案是:
仄声 = 普通话里的三声 + 四声 + 那个隐藏在普通话一声二声里的“入声幽灵”。
这才是完整版。而我们这些现代人写格律诗,一大半的功夫,都花在跟这个“入声幽灵”捉迷藏上了。
三、我们这些凡人,到底该怎么“捉鬼”?
理论说了一大堆,估计你更晕了。别急,作为一名曾经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过来人,我给你总结几条我私藏的、不一定科学但绝对管用的“捉鬼”小技巧。
技巧一:方言大法好!(南方朋友的隐藏天赋)
如果你是讲粤语、闽南语、客家话,或者某些吴语、赣语的朋友,恭喜你,你可能天生就带着“平仄探测器”。很多南方方言里,依然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入声韵尾。
比如粤语,那些-p, -t, -k的韵尾都还在。像“一、不、日、月、石、白、竹、国”,这些字在粤语里念起来都特别短促。所以,当你不确定一个字是不是入声字时,可以试试用你的家乡话念一下。如果它念起来又短又急,八九不离十,它就是那个“入声幽灵”。
这招对我这个北方人来说基本等于无效,每次都只能羡慕地看着广东朋友轻松分辨平仄,恨自己当年投胎没选个好地方。
技巧二:死记硬背,“暴力”出奇迹
这招虽然笨,但管用。古人为了方便科举考试,早就总结出了一套《平水韵》。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入声字表。
你可以找一份打印出来,贴在床头,每天早上起来念十个,晚上睡前背十个。什么“屋、木、竹、目、服、福、禄、熟、谷……”就当背单词了。
一开始很痛苦,但量变引起质变。等你背了百八十个常用入死字之后,再读唐诗宋词,你会突然发现,很多以前读着别扭的地方,一下子就顺了!那种感觉,绝了!就像给一幅画找到了最后一块拼图。
技巧三:终极懒人神器——查字典/App!
都什么年代了,朋友!我们有科技!
现在很多诗词App或者在线汉语词典,都有查询古韵和标明平仄的功能。你输入一个字,它不仅告诉你现代读音,还会告诉你它在《平水韵》里属于哪个韵部,是平声还是仄声。
这个方法,是我个人最推荐的。
它可能没那么“有文化”,但它精准、高效,能让你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诗歌的意境和炼字上,而不是在平仄这个技术活儿上反复摔跤。我们学习格律,是为了更好地表达,而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本活的古代韵书,对吧?
四、所以,我们为啥要这么折腾?
聊到这,你可能想问,既然这么麻烦,我们为啥还要在乎这个“仄是几声”?现代人写现代诗,自由奔放,不也挺好吗?
是挺好的。但格律诗,是另一种美。
如果说自由诗像散文,讲究的是情感的自然流淌;那格律诗,就像一首谱好曲的歌。平仄,就是这首歌的节奏和旋律。
平声字,音长而平缓,像是乐曲里的长音、舒缓的旋律线,给人一种开阔、悠扬的感觉。仄声字(尤其是短促的入声),音短而急促,像是乐曲里的顿音、重音、切分音,制造出一种顿挫、激昂、沉郁或者紧张的节奏感。
平仄交错,高低起伏,抑扬顿挫,才构成了唐诗宋词那种独有的、读起来朗朗上口、荡气回肠的音乐美。
你光看文字,王之涣写“黄河入海流”,是五个字。但你懂了平仄,你读出来的是“平平仄仄平”,你能感觉到一种从舒缓到顿挫再到舒缓的流动感,那种黄河奔腾入海的气势,就从声音里“流”出来了。
搞懂“仄是几-声”,不是为了炫技,也不是为了复古。
是为了拿到一把钥匙,一把能打开汉语言最深处音乐殿堂的钥匙。
从那以后,我再读诗,就不再是单纯地“看”了。我开始用耳朵去“听”,去感受每一个字在音律的骨架上是如何跳跃的。那种沉浸感,是以前的我完全无法体会的。
所以,朋友,“仄是几声”?
它表面上是三声、四声和入声。
但骨子里,它是汉字DNA里的音乐感,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套声音密码。解开它,有点难,甚至有点枯燥。
但相信我,当你真正能“听”懂一首唐诗的时候,那种从心底涌起的震撼和感动,绝对值回所有的票价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