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讲,就在上个周末,我坐在一家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的咖啡馆里,假装在用笔记本电脑干正事,其实耳朵早就竖成了天线,捕捉着邻座两个大学生的对话。一个女孩,扎着高马尾,满脸的胶原蛋白,对着她朋友激动地比划着:
“You know, he was,like, so rude! And I was,like, what is your problem? It was,like, totally unbelievable!”

短短三句话,三个“like”。她对面的朋友猛点头,嘴里附和着:“Yeah, I know, that's,like, so crazy.”
我当时差点没把嘴里的拿铁喷出来。不是因为这对话有多劲爆,而是“like”这个词的出镜率,简直高得令人发指。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经典的“灵魂拷问”,一个无数英语初学者,甚至是一些学了很久的老鸟都可能一时语塞的问题:
“like”到底是不是个动词?
如果你在期待一个简单的“是”或“不是”,那你可能要失望了。因为这问题,就像问“土豆是菜还是主食?”一样,答案取决于你怎么“吃”它。
先上主菜:那个我们最熟悉的“动-词-like”
行,咱们先把最没悬念的部分给解决了。
答案是:是。当然是。
这是它在教科书里的“标准照”,最根正苗红的身份。表示“喜欢”、“喜爱”。
- I like you. (我喜欢你。)
- She likes cats. (她喜欢猫。)
- Do you like coffee? (你喜欢咖啡吗?)
你看,简单粗暴,主谓宾结构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在这个语境下,它就是个动词,铁证如山。如果你跟别人说“like不是动词”,小心被小学英语老师从记忆里跳出来敲你脑壳。
但!是!
如果你今天点进来看这篇文章,仅仅是为了得到这个点头确认,那咱们俩的缘分,可能就真的只能到这儿了。因为‘like’这个词的江湖地位,远远不是一个干巴巴的‘动词’标签就能概括的。它就像一个语言里的“百变星君”,前一秒还是个正经人,后一秒就可能换了身马甲,在你的句子里上蹿下跳,让你防不胜防。
准备好了吗?咱们来见识一下“like”的七十二变。
第一变:当个“和事佬”——介词(Preposition)
这是“like”除了动词身份外,最常见的一个用法了。当它表示“像……一样”的时候,它就不是动词了,而是一个介词。
什么叫介词?就是那种负责“拉关系”的词,把两个东西联系起来。
- He acts like a child. (他举止像个孩子。)
- 你看,这里的“like”就把“他(He)”和“孩子(a child)”给联系起来了,说明两者在行为上的相似性。它后面跟的是名词。
- Your smile is like the sunshine. (你的微笑如阳光。)
- 绝了,多美的一句话。这里的“like”干的也是一样的活儿。
-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ird? (当一只鸟是什么感觉?)
- 这是一个很地道的问句,问的是一种“体验”或“感觉”,这里的“like”也是介呈词。
划重点:当你看到“like”后面跟着一个名词或者代词,并且意思是“像……”,那它八成就是个介词。这时候,它跟动词“喜欢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。
第二变:装神弄鬼——连词(Conjunction)
介词和连词有时候像一对双胞胎,让人分不清。当“like”后面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,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(有主语有谓语那种)时,它的身份就更复杂了。传统语法学家可能会跟你急,说“as”或者“as if”才是正统!但语言是活的,人民群众喜欢用,它就成了。
这时候,它扮演的是一个连词的角色,意思是“好像”、“仿佛”。
- It looks like it's going to rain. (看起来好像要下雨了。)
- “it’s going to rain”是个完整的句子吧?“like”就在前面牵线搭桥。
- She talks like she knows everything. (她说话的口气,好像她什么都懂似的。)
- 是不是画面感一下就来了?一个有点自负的形象跃然纸上。
虽然有些“语法警察”会坚持这里应该用“as if”,但说实话,在日常口语里,用“like”的人比用“as if”的多得多。它更随意,更接地气。
第三变:偶尔客串——形容词(Adjective) & 副词(Adverb)
这一趴属于“进阶玩法”,不那么常见,但了解一下,绝对能让你对“like”的理解再上一个台阶。
- 形容词用法: 意思是“相似的”,通常用在一些固定搭配里。
- We are of like mind. (我们志趣相投。)
- 这个用法就比较书面化、老派一点了。
- 副词用法: 这个就更口语化了,约等于“大概”、“差不多”,有点含糊其辞的意思。
- It was, like, ten o'clock when he finally arrived. (他到的时候,大概是十点钟吧。)
- 看到没?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!这就是文章开头那个女孩用法的感觉了。但这里它还算有点实际意义,表示“约莫”。
压轴大戏:那个让你抓狂的“口头禅”——填充词(Filler Word)
好了,终于到了最核心、最普遍、也是最让很多人(尤其是非母语者和语法纯粹主义者)感到生理不适的用法了。
就是文章开头那个星巴克女孩嘴里蹦出来的“like”。
He was, like , so rude!
这里的“like”是啥?
它什么都不是。
或者说,它什么都是。
它不具备任何实际的语法意义。它是一个填充词(Filler Word),一个话语标记(Discourse Marker),一个口头禅,一个……嗯……就像我们中文里的“那个”、“嗯”、“就是说”。
它的作用,简直神了:
- 争取思考时间: 当你脑子卡壳,下一句话还没想好怎么说时,塞一个“like”进去,完美地填补了沉默的尴尬。 “I went to the store and I bought, like, some milk and eggs.” (我去了商店,然后我买了,那个,一些牛奶和鸡蛋。)
- 表示不确定或夸张: 当你描述一个数字或情况,但又不想说得太绝对时,加个“like”就显得很圆滑。 “There were, like, a million people at the concert!” (演唱会上简直,就是说,人山人海!) 这里的“a million”显然是夸张,加个“like”正好表达了这种“你懂我意思就行”的随性感。
- 引述别人的话或内心想法(Quotative like): 这是最最最最精髓的用法!它代替了传统的“he said / she said”。 “And then he was like, ‘Are you serious?’” (然后他就说:‘你是认真的吗?’) 用“was like”来引述,不仅仅是复述内容,更重要的是,它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对方当时的 语气、神态和感觉 。这比冷冰冰的“said”生动太多了!这是一种“表演式”的叙事。
- 强调: 有时候,它纯粹就是为了加强语气。 “It was, like, the best movie ever.” (那简直是史上最棒的电影!)
这个用法,最早被贴上“山谷女孩”(Valley Girl)的标签,就是80年代美国电影里那种有点傻白甜、爱嚼口香糖的青少年形象。但时至今日,它早就冲破了年龄、阶层和性别的壁垒,成了英语口语世界里一种病毒式的存在。上至大学教授,下至小学生,谁的嘴里都可能蹦出几个“like”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……
“like”是动词吗?
是,但它绝不仅仅是个动词。
把它仅仅看作动词,就像把智能手机只当成一个能打电话的板砖。你错过的,是它背后一整个精彩纷呈、活色生香的世界。
语言不是躺在字典里僵硬的尸体,它是活的,是在街头巷尾、在咖啡馆、在人们的唇齿间流动、演变、呼吸的生命体。
所以,下次当你再听到有人满嘴“like”的时候,别急着皱眉头,也别急着在心里默默地给他/她的语法打个不及格。
试着去听一听,他/她是在用“like”争取思考时间,还是在模仿一个夸张的表情?他/她是在模糊一个数字,还是在绘声绘色地给你讲一个故事?
你会发现,这个小小的、不起眼的词,就像一把解锁人类微妙情绪和社交密码的钥匙。
它,like,真的绝了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