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学历,那个撕不掉的人生标签,到底有多重?

聊第一学历是吧?行,那我就不装了,摊牌了。

这玩意儿,就像个鬼魅,一个你以为早就甩掉、却在每个关键路口突然跳出来冲你狞笑的鬼魅。它不是你身份证上的籍贯,却比籍贯更能定义你的“出身”。它不是你银行卡里的余额,却在很多时候,决定了你有没有机会去挣那个余额。

第一学历

我,一个普通二本的本科生,后来拼了命,真的,是那种把脑袋扎进书堆里,闻着油墨味才能睡着的那种拼命,考上了北京一所顶尖985的硕士。我以为,我出息了,我“上岸”了,我终于可以把那个印着“XX学院”的本科毕业证压在箱底,昂首挺胸地拿着金光闪闪的研究生学历,去推开新世界的大门了。

天真。太天真了。

研一的第一次班会,自我介绍。前一个哥们,清华本科直博;后一个妹子,本校本科保研;旁边的同学,不是复旦就是南开的。轮到我,我清了清嗓子,报出我研究生的学校,声音洪亮。但当导师笑眯眯地问了句“本科是哪儿的呀?”的时候,我感觉空气都凝固了零点五秒。我报出那个陌生的学院名字时,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。

我看到了,我真的看到了,那种一闪而过的、礼貌而疏离的表情。不是鄙视,别误会,我这些顶尖学府的同学都很有教养。那是一种“哦,原来是这样”的了然,一种瞬间将你划入另一个圈子的无形隔阂。

从那一刻起,我知道,我的“镀金”之旅,镀上的只是表面那层金粉,底色,还是那个二本的“铁”。

这根本不是能力问题,这是一场关于“效率”和“血统”的傲慢围剿。

你肯定听过HR们那套冠冕堂皇的说辞:“我们不是歧视,只是为了提高筛选效率。985、211的学生,整体素质、学习能力、综合潜力,概率上就是更高嘛。”

听听,多“科学”,多“理性”。

我翻译翻译:“我们懒得看你的项目经历,懒得分析你的作品集,懒得在你身上花超过三十秒的时间。所以,我们需要一个标签,一个简单粗暴的、能在一瞬间把成千上...哦不...成千上万份简历分出三六九等的标签。第一学历,就是那个最好用的标签。”

这是一种极致的懒政,一种对个体努力的公然漠视。

它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什么?是“血统论”。它假设,一个人在18岁那年,通过一次考试,就决定了他未来所有潜力的天花板。之后所有的努力,所有的逆袭,所有的脱胎换骨,都不过是对这个“出身”的修修补补,改变不了本质。

荒谬吗?简直荒谬绝伦!

我见过我们学校图书馆里,凌晨四点依旧亮着的那盏灯下,坐着的是我那个考研的室友;我见过为了一个项目,连续一个月吃住在公司的同事,他的本科学校,你可能在地图上都找不到;我也见过那些顶着985光环,却在工作中眼高手低、不接地气的“天之骄子”。

能力和学历,从来就不是完全划等号的。可惜,在很多手握筛选权的人眼里,这个等号,他们宁愿信其有。

我最破防的一次,是在一场秋招的群面。

我们组八个人,讨论一个商业案例。我承认,我那天状态爆棚,逻辑清晰,提的几个点都直戳要害,好几个组员都频频点头。最后总结陈词的,也是我。我自己都觉得,稳了。

结果呢?我们组进了三个,没有我。

我不服,真的不服。面试结束后,我厚着脸皮去找那个看起来很和善的HR小姐姐,想问个究竟。她先是官方地夸了我几句,然后话锋一转,有点抱歉地说:“你的表现确实很亮眼,但是……我们这个岗位,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需要本硕都是985。”

我当时就愣在那儿了。

“不成文的规定”。

这六个字,比任何白纸黑字的拒绝都更伤人。它像一堵看不见的墙,你明明能看到墙那边的风景,你甚至能闻到花香,但你就是过不去。你用尽全力去撞,撞得头破血流,墙,纹丝不动。

那一刻,我所有的骄傲和努力,都像个笑话。

那段时间,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。我是不是真的不行?是不是我的“出身”真的就决定了我这辈子的高度?我拼了命考上研究生,意义又在哪里?难道只是为了在面试的第一轮,获得一个被更“体面”地刷下来的资格吗?

但是,人啊,是不能一直沉在水底的。憋久了,总得想办法浮上来喘口气。

我开始反思,这个操蛋的规则,我改变不了。那我能改变什么?

我能改变我自己。

  1. 把标签变成你的勋章。 别人越是拿第一学历说事儿,我越要把我的逆袭故事讲得漂亮。面试的时候,我不等他问,我主动说:“我本科就读于一所普通院校,但我正因为知道起点不高,所以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。比如,在研究生期间,我独立负责了XX项目,拿到了XX奖项,相关的技能和产出都在我的作品集里。”把劣势,转化成你坚韧不拔、学习能力强的证明。

  2. 让你的能力“叫嚣”起来。 简历被刷掉,很多时候是因为你的能力没有被“看见”。那就让它被看见!去GitHub上做开源项目,去行业顶尖的社区发表文章,去参加含金量高的比赛,去运营一个技术博客……当你的作品、你的代码、你的思想在圈子里有了名气,当别的公司的大牛都能叫出你的名字时,那个HR手里的学历标签,还重要吗? 你要强大到,让你的名字,成为比“985”更响亮的品牌。

  3. 换个赛道,或者说,换个玩法。 那些盯着你第一学历不放的大厂、国企,它们追求的是“稳妥”,是“低风险”。但这个世界上,不是只有这一种雇主。很多飞速发展的创业公司、更看重实际产出的中小企业,他们求贤若渴,他们更愿意给有真才实学的人机会。他们没时间搞学历崇拜,他们要的是能立刻上手干活、解决问题的人。东边不亮西边亮,别在一棵树上吊死。

  4. 心态,心态才是最重要的。 别内化这种歧视。千万别。不要因为别人的偏见,就真的觉得自己低人一等。第一学历只是你过去的一个快照,它不能定义你的现在,更不能预测你的未来。你的人生,是一部连续剧,不是一张静态的照片。接受它,然后超越它。

写到这儿,我想起我一个朋友,一个三本院校毕业的哥们儿。他当年找工作,简历投出去,连个响儿都没有。后来,他一头扎进了短视频领域,研究内容、研究算法、研究人性。现在呢?他自己的MCN公司做得风生水起,手底下管着一堆员工,其中不乏985、211的毕业生。

有一次我们喝酒,他拍着我的肩膀说:“兄弟,别纠结那个证儿了。这社会最终认的,是你兜里揣着的那个证儿——实力证。只要你有这个证,走到哪儿都硬气。”

是啊,硬气。

第一学历这个标签,它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还会像个影子一样跟着我们。它会在我们找工作时带来阻碍,会在我们社交时带来尴尬,会在我们自我介绍时带来一丝不自信。

但那又怎样?

影子,只有在有光的地方才会存在。而我们自己,就是那束光。只要我们不停地奔跑,不停地发光发热,总有一天,我们会把影子远远地甩在身后。

那个时候,当别人再提起你的第一学历,你的心态或许会变成:

“哦,那个啊,那是我英雄不问出处的故事里,一个挺有意思的开头。”

因为你的人生,从头到尾,唯一的作者,只能是你自己。

廿四味
  • 本文由 廿四味 发表于 2025-11-0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w.lubanyouke.com/80280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