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,到底“原始学历什么意思”?简单粗暴点说,它指的就是你通过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获得的最高文凭。注意,这里有几个关键词,划重点:“全日制”、“普通高等教育”、“最高文凭”。
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:小王高中毕业考了个大专,然后通过“专升本”考上了某大学的本科,接着又去考了个非全日制的在职硕士。你说小王的“原始学历”是啥?答案是:大专。为什么?因为那是他第一次通过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拿到的最高学历。后面那个本科,虽然也是全日制,但它是基于大专基础上的提升;那个在职硕士,又是非全日制的。

是不是有点绕?没关系,我给你剥开来,让你看个透彻。这东西,表面上是个学术定义,实际上,它就是职场里一个隐形的路牌,有时是通向康庄大道的指引,有时,也可能是道无形的门槛。
第一道坎:HR筛选的“潜规则”——那张“底牌”有多重要?
你以为HR看简历,只看你最新那个金光闪闪的硕士、博士学位吗?错!大错特错!尤其是那些大公司、好岗位,人家的HR,尤其是那种经验老道的,一眼扫过去,可能还没看到你的工作经验,就已经把你的“原始学历”给锁定,并默默打了个分。
为啥呢?很简单,这背后有几个考量:
- 起点思维: 在很多人,特别是企业招聘者眼中,原始学历代表了一个人的 学习能力、毅力以及平台起点 。你高考那年,凭着真刀真枪考进的学校,往往被认为是你的“原始基因”。这基因,就像你生下来就自带的“背景色”,后面再怎么描画,底色还在那里。
- 信息成本: 海量的简历面前,HR没那么多时间去细究你每一个学历提升背后的故事。最快、最省力的方式,就是 抓大放小 。原始学历,通常被视为一个较为稳定的“锚点”。特别是当两个候选人其他条件都差不多时,原始学历的差异,往往会成为那个 决定性的因素 。听起来很残酷吧?但这就是现实。
- 企业文化: 有些公司,尤其是国企、体制内或者一些传统行业,对“名校情结”或者“学历背景”有着根深蒂固的偏执。他们不光看你现在的学历,更要追溯你的“ 出身 ”。说白了,就是看你第一次“跳龙门”的时候,跳到哪条河里了。你后来能耐再大,能把整条河的水都染成金黄色,但最初,你是在哪条河里启程的,这很重要。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。小A,本科普通二本,硕士国内TOP5名校,能力拔尖,项目经验丰富。去面试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,笔试面试一路绿灯。最后到了HR面,对方一句不经意地问:“你本科是在哪读的?”小A如实回答。结果呢?没过。后来通过内部朋友打听,HR那边的反馈是:“能力没问题,但考虑公司氛围和长期发展,我们更倾向于本科就是好学校的。”
听到这话,我当时就想骂娘!这都什么年代了,还搞这种“血统论”?可骂归骂,现实就是这么骨感。这就是“原始学历”这东西,在某些语境下,它就是你的“出身证明”。
“洗学历”这事儿,到底能不能洗干净?
很多人因为原始学历不理想,会选择“洗学历”。比如,大专生专升本,普通本科生考研,或者直接去国外镀金读个硕士。那这种操作,到底有没有用?是不是真的能把“原始学历”这块招牌给彻底换掉?
我的答案是:有用,但洗不干净。
你可能会觉得我这话矛盾。听我慢慢解释。
-
有用在哪儿?
- 提升门槛: 就像你打游戏,原始学历是你的初始装备。专升本、考研、留学,就是你通过努力,获得了新的、更高级的装备。这直接提升了你的 “学历硬指标” ,让你能够进入到一些本来进不去的公司或岗位。很多公司,明文规定硕士学历起步,你有了硕士,哪怕是“洗”出来的,那也是硕士。
- 知识积累和圈层拓展: 无论如何,多读一个学历,你接触到的知识体系更广,认识的人更多,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所提升。这些内在的提升,是实打实的,对你个人成长肯定有益。
- 自我肯定: 对于很多背负着“原始学历”包袱的人来说,通过努力获得更高学历,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肯定。它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、毅力,以及改变现状的决心。这股劲儿,才是你未来职场上最宝贵的财富。
-
为什么说“洗不干净”?
- “底色”情结: 前面说了,很多HR和用人单位,就是有那个“底色”情结。尤其是在面对同样是硕士学历的候选人时,如果一个的原始学历是985/211,另一个是普通本科通过考研上来的,在其他条件接近的情况下, 偏向性 几乎是必然的。这不是歧视,这是他们招聘策略中的一种 “风险厌恶” ,他们认为原始学历优秀的人,整体素质的“下限”更高。
- 长期影响: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,这种“底色”的影响力会比较大。当然,随着你工作年限的增加,你积累了足够出色的项目经验、实战能力和人脉,原始学历的影响会逐渐减弱。但它不是完全消失,它可能会在某些关键时刻,比如晋升评定、内部调岗,或者当你遇到瓶颈想跳槽到更顶级的平台时,又悄悄地浮出水面,成为一个你必须面对的 “隐形考核项” 。
- “真假难辨”的眼光: 尤其是那些“专升本”再“考研”的,或者一些只看文凭不重质量的“镀金”行为,在一些内行人看来,可能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门道。他们会仔细审视你每个学历提升的路径、学校的层级变化,甚至会通过面试追问你当年为什么选择这条路。
所以,我的建议是:如果你决定“洗学历”,就一定要洗得彻底,洗得有价值。不要仅仅为了一个文凭,要去追求那些真正能让你能力和视野提升的学校和项目。要让你的“新”学历,闪耀出超越其本身的光芒,让面试官看到你的成长曲线和持续努力。
当“原始学历”成为过去式:你还有哪些牌可以打?
听起来好像“原始学历”决定了你的命运,让人感到绝望?别啊!要是这么想,那这篇文字就没有意义了。我跟你说这些,不是为了贩卖焦虑,而是让你认清现实,然后找到突破口。
我们这代人,谁还没点“不完美”的地方呢?“原始学历”这东西,确实会在你的职业生涯初期,给你设下一些障碍。但请记住,它绝不是你职业生涯的终点,更不是你人生价值的全部!
那当你发现自己的“原始学历”可能不是那么有竞争力的时候,你还能怎么打这张牌?
-
实打实的专业能力,才是硬通货!
- 别光顾着抱怨了,赶紧把你的精力投入到 真正的本事 上。你是程序员?那就去钻研最新的技术栈,去参与开源项目,去写出令人惊艳的代码。你是销售?那就去琢磨客户心理,去提升你的谈判技巧,去把业绩做到行业顶尖。你是设计师?那就去打磨你的审美,去学习新的软件,去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。
- 记住,再牛的原始学历,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 实际产出 ,也只是个空壳。而一个原始学历普通,但能力超群、解决问题能力突出的人,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敬。当你能帮公司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时,谁还会盯着你那点“老黄历”不放呢?
-
构建你的个人品牌,让你的价值被看见!
- 现在这个时代,是 “自媒体” 的时代。不要让你的优秀只停留在公司内部的评价。去写博客,去发知乎,去运营你的LinkedIn,去参与行业沙龙,去分享你的经验和见解。
- 把你那些解决过的难题、攻克过的项目、取得的成就, 具象化地展现出来 。让你的专业能力,通过你的文字、你的分享、你的作品,被更多的人看见,被行业认可。当你的名字在某个领域里开始有了分量,当你的专业影响力逐渐扩大,那时候,你原始学历的那点“底色”,早就被你自身的 光芒 给覆盖了。
-
选对赛道,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!
- 前面说了,有些传统行业或大公司,对学历有执念。但现在,也有大量的新兴行业、创新型公司,他们更看重的是 你的能力、你的潜力、你是否能快速学习和适应变化 。
- 如果你的原始学历是你的短板,那就尽量选择那些 结果导向、看重实战、扁平化管理 的公司或行业。比如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、创意设计工作室、或者那些新兴的技术型企业。在这些地方,你的学历背景可能不会成为你最大的绊脚石,你的实际贡献才是王道。
-
持续学习,永远保持“饥饿感”!
- 职场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学历再高,止步不前,也只会被淘汰。而原始学历不理想,更要拿出 比别人多一倍的努力 去学习、去提升。
- 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新知识,考取行业认证,参加线上课程,阅读专业书籍,甚至报读一个在职的、能真正学到东西的培训班。你现在的所有努力,都在为你的未来 持续“赋能” 。当你把自己打造成一个“终身学习者”,你会发现,你所具备的竞争力,已经远远超越了一纸文凭所能带来的价值。
我的心里话:别让标签定义你!
写了这么多,从“原始学历什么意思”这个定义开始,一路聊到它在职场的实际影响,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。我希望你能明白,这世上没有哪个标签,能百分之百定义你这个人。
是的,“原始学历”在特定语境下,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筛选标准,我们不能假装它不存在。但同时,它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。
我认识很多朋友,他们可能原始学历平平,甚至学历不高,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,在各自的领域里,活得有声有色,甚至成为行业翘楚。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:一个人的潜力,远大于一张文凭所能承载的份量。
所以,如果你现在正被“原始学历”这东西困扰,我的建议是:
- 直面它,承认它的存在和影响。 别逃避,也别过度美化。
- 但别被它绑架,别让它成为你自我设限的理由。 你的价值,由你创造,而不是由一张纸决定。
- 把精力放到你能改变的事情上:提升能力、积累经验、拓展人脉、保持学习的姿态。 就像一颗种子,可能出身荒野,但只要它拼命汲取养分,努力向上生长,终有一天,也能长成参天大树,甚至,开出独一无二的花朵。
这个世界,永远不会拒绝一个有能力、有拼劲、有价值的人。至于那张“原始学历”的底牌,它只是你人生牌局中的一张,而你,才是那个掌握整个牌局的牌手。怎么打,就看你的智慧和勇气了!加油吧,陌生人!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