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说,就在上个礼拜,我在一家装修得过分用力的咖啡馆里,差点儿就上演了一出认错人的大型社死现场。
对面卡座那个女孩,栗色卷发,燕麦拿铁,MacBook上贴着马蒂斯的贴纸,戴着那种细细的金边眼镜——这形象,是不是特熟悉?简直就是我大学同学小A的完美复刻。我当时手机都掏出来了,微信对话框里“好巧啊!”这三个字都打好了,就差那么零点一秒,点击发送。

结果呢?人家一抬头,接了个电话,开口是纯正的京片子,而我的同学小A,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囡囡。
那一瞬间,我没觉得尴尬,反而是一股寒意,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。
这不是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了。走在三里屯,你会发现满街都是穿着Cleanfit风、踩着德训鞋的“井柏然”;刷开小红书,成千上万的女孩拥有同款“白开水”妆容、同款“松弛感”OOTD、同款对着brunch摆出45度微笑的精致生活。他们/她们,就像是同一个设计师捏出来的游戏角色,换了个发色,换了身皮肤,但底层的代码,惊人地一致。
我们好像活在了一个巨大的 looklike 世界里。
第一幕:从皮囊到灵魂,我们正在主动成为“标准配置”
以前我们说“撞脸”,多半是指物理意义上的相像,是基因彩票的偶然中奖。但现在, looklike 这个词的内涵,早就被无限拓宽了。它不再仅仅是五官的排列组合,更是一种生活范式、一种思维模板、一种审美品位的趋同。
你有没有发现?我们的人生,越来越像一份可以勾选的清单:
- 毕业了? 考公、进大厂、考研,三大“政治正确”选项,选吧。选别的?哦,那你可得有点“魄力”。
- 要结婚了? 钻戒、婚纱照、海岛蜜月,这“三件套”是标配,缺一样都好像差点意思。
- 想“提升自己”? 健身、学英语、考个在职MBA,朋友圈里晒出的证书和汗水,仿佛才是努力的唯一证明。
我们太害怕“不一样”了。
这种害怕,催生了一套又一套的“人生模板”。想当文艺青年?行,帆布包、LOMO相机、村上春树、冰美式,照着这个单子买,气质立马拿捏。想做金融精英?好,A.P.C.的T恤、Lululemon的运动裤、上下班路上听的都是商业播客,这套装备一上身,气场全开。
我们不再是去“成为”谁,而是在“扮演”谁。我们用消费、用标签、用精心设计过的社交媒体形象,把自己塞进一个又一个安全、正确、被验证过成功的模具里。我们像一群参加大型开放世界RPG的玩家,却发现这个游戏的捏脸选项少得可怜。
大家都在用同一套滤镜,看同一片晚霞;都在用同一套话术,表达同一种情绪;都在追同一个热点,发表同一种“正确”的观点。独立思考?太累了。特立独行?风险太高了。
于是,我们都成了彼此的 looklike 。一个眼神,一个动作,一句口头禅,都能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镜像。安全是安全了,但也……真他妈的无聊啊。
第二幕:算法的投喂,一场精心策划的“趋同”阴谋
如果说主动的“扮演”是内因,那算法的“投喂”就是那个无处不在、推波助澜的强大外力。
你有没有试过,在某个购物APP上搜了一次“露营椅”,接下来半个月,你的信息流里就全是帐篷、天幕、户外电源和精致的露营博主?你刚在一个短视频平台给一个“职场穿搭”的视频点了赞,转眼间,算法就把成百上千个穿着西装、走路带风的“都市丽人”推到你面前。
这,就是算法为你量身定制的“信息茧房”,也是一个把你塑造成 looklike 的温床。
它不断地强化你的偏好,让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全世界。它告诉你,“大家”都在这么穿,“大家”都在这么玩,“大家”都在这么想。久而久之,你的审美、你的兴趣、你的观点,都被驯化了。你以为是你自己在做选择,其实你只是在算法划定的小圈子里,做了一道它早就为你准备好的选择题。
更可怕的是什么?是AI。
现在那些AI绘画工具,你输入“一个美丽的亚洲女孩”,它生成的图片,大概率是瓜子脸、大眼睛、高鼻梁。它学习的是互联网上被点赞最多的“美”的范本。当这些AI生成的 looklike 面孔铺天盖地时,它们又会反过来,进一步固化和窄化我们对“美”的定义。
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。我们被数据定义,又去生产符合数据模型的内容,最终,所有人都活成了一个巨大数据库里的“平均值”。
我们变成了数据喂养出来的幻影,一个像素化的、可以被随时复制和替换的 looklike 。
第三幕:救命!我不想活成别人的“高仿”
写到这里,我有点破防了。
我怕。真的怕。
我怕有一天,我张口说出的话,只是某个流行段子的复述;我怕我身上穿的衣服,只是某个穿搭公式的套用;我怕我引以为傲的“个性”,其实也只是某个小众圈子里的另一种“标配”。
我怕我活了一辈子,到头来,只是一个模糊的、没有自己面孔的 looklike 。
所以,我开始做一些“无用”的抵抗。
我开始珍视那些无法被量化、无法被模仿的东西。比如,我左手手腕上那道因为小时候爬树摔下来留下的、丑丑的疤痕。它不在任何一套“人生模板”里,它只属于我。再比如,我那种笑起来会发出猪叫的、毫无形象可言的笑声。它很傻,但独一无二。
我开始刻意地打破算法的“投喂”。我会主动去搜索一些我完全不感兴趣领域的东西,去读一些观点与我相悖的文章,去听一些我欣赏不来的音乐。我要让算法“猜不透”我,我要在我自己的信息世界里,保留一片可以自由探索的、充满未知和惊喜的荒野。
我也开始减少那些“扮演式”的社交。与其在朋友圈里发一张角度完美的咖啡照片,配上一段从哪里抄来的文艺句子,我更愿意和朋友面对面,聊一些毫无逻辑、东拉西扯的废话。那些不成体系的、充满个人情绪的、甚至是有点“蠢”的表达,才是鲜活的证明。
因为,真正的“自我”,恰恰藏在那些不完美、不标准、不“高级”的细节里。
是你在KTV里永远跑调的那首歌,是你对某种奇怪食物的偏爱,是你讲过无数遍却只有自己觉得好笑的冷笑话,是你深夜里突然涌上心头的、无法与人言说的某种情绪……
这些,才是我们对抗这个 looklike 世界的,最后,也是最坚固的堡垒。
我们这一代人,挺拧巴的。一边渴望被看见、被认同,拼命地融入圈子;一边又害怕被定义、被同化,歇斯底里地想要证明自己的独一无二。
或许,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。
就像那句话说的,我们终其一生,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下一次,当我再看到一个和我同学、我朋友、甚至和我自己很像的 looklike 时,我可能不会再感到惊悚。我会多看两眼,然后,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句:
嘿,你好,陌生人。我们穿着相似的铠甲,行走在同一片钢铁森林里。但希望你的铠甲之下,藏着一个和我完全不同的,滚烫而有趣的灵魂。
在这场盛大的 looklike 模仿秀里,我只求,别把自己给演丢了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