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当“黑龙江大学双一流”这几个字第一次以官方身份刷爆我的朋友圈时,我,一个毕业多年的“老”黑大人,正缩在南方没有暖气的冬夜里,啃着冰冷的快餐。那一瞬间,我差点把手里的筷子给掰了。
什么感觉?就好像你一直默默喜欢、但总被身边人吐槽“太偏远”“太冷”“没啥名气”的宝藏男孩,突然有一天,他穿着定制西装,站在了世界级的颁奖台上,聚光灯“唰”地一下打在他身上,告诉所有人:没错,我就是那个最牛的。

那股子扬眉吐气,那股子“我早就知道他行”的骄傲,还有一丝丝“你们这帮凡人,现在知道厉害了吧”的小窃喜……五味杂陈,最后全汇成了一句话,在校友群里炸开:“咱们黑大,出息了!”
“王炸”在手,凭什么是俄语?
聊黑龙江大学的双一流,要是绕开俄语,那简直就是吃饺子不蘸醋,聊北京不上长城——完全没摸到灵魂。
很多人,尤其是南方的朋友,一听黑龙江大学,脑子里蹦出来的可能是“哦,那个很冷的学校”,或者“是不是毕业包分配到西伯利亚挖土豆?”——别笑,我真被这么问过。
但他们不知道,在我们这行,或者说,在整个中国的俄语学界,黑龙江大学是个什么样的存在。
它不是之一,它就是那个“唯一”。
这么说吧,如果全国的俄语专业是个江湖,那黑大就是少林寺,是武当山。你可能听过其他门派的高手,但这里的方丈和扫地僧,拎出来可能就是编写你大学教材的那个人。
俄语学科,就是黑大的那把‘王炸’,是定海神针。
我上学那会儿,那种氛围是刻在骨子里的。你走在校园里,C区教学楼附近,冷不丁就能听到一口流利到让你怀疑人生的俄语对话,不是外教,就是我们自己的师兄师姐。图书馆里关于普希金、托尔斯泰的文献,可能比某些学校整个外语学院的书都多。我们的老师,很多都是国家级的翻译大家,他们上课,讲的不是“这个单词怎么背”,而是“当年我给领导人做翻译时,这个词我们是怎么处理的……”
这是一种什么概念?这是一种降维打击。
当别的学校还在抠语法、背单词的时候,黑大的俄语教育已经深入到了文化、政治、经济的肌理之中。它培养的不是翻译机器,而是真正懂得俄罗斯、能和那个庞大邻居深度对话的“国家队”选手。所以,这个双一流给俄语,不是意外,而是必然。是国家层面对黑大几十年如一日,像个苦行僧一样深耕北疆、守望国门的最高肯定。
这背后,是地缘,是历史,是几代学人的心血。哈尔滨,这座“东方莫斯科”,本身就是一本活的俄苏文化教科书。你在这里学俄语,推开窗,看到的中央大街的建筑在跟你说话;走进一家俄式西餐厅,闻到的红菜汤的味道在跟你交流。这种浸润式的环境,是任何一个南方城市花再多钱也买不来的。
所以,当有人酸溜溜地说“不就一个学科的双一流吗”,我心里就想笑。兄弟,你知道这一个学科的分量吗?这叫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。在国家战略的大棋盘上,黑大的这枚棋子,落得稳、准、狠。
在黑大的日子,冷,但滚烫
双一流的光环,照亮的是现在和未来。但作为亲历者,我更怀念的,是那些没有光环,却无比滚烫的日子。
黑大的冬天,是真TM的冷。零下三十度,哈口气都能结成冰渣子。我到现在都记得,第一次在冬天早上去上课,感觉鼻毛都要粘在一起了,风刮在脸上,像无数把小刀子在割。
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,有些东西才显得特别“燃”。
比如,清晨六点半的图书馆。窗外是泼墨般的夜色和皑皑白雪,馆内却灯火通明,坐满了人。暖气的热浪混合着书本的油墨香,每个人都缩着脖子,搓着手,但眼神里都是光。那种全世界都还在沉睡,唯有你在为未来奋斗的感觉,现在想起来都热血沸騰。
比如,C区和A区之间的那条长长的路。冬天,路灯把雪地照得亮晶晶的,踩上去“咯吱咯吱”响。我和哥们儿几个,经常在考研的深夜,从图书馆出来,一边哆哆嗦嗦地往宿舍走,一边扯着嗓子聊着不着边际的梦想。聊以后要去莫斯科还是圣彼得堡,聊喜欢的姑娘,聊未来能不能在北京买套房。寒风灌进脖子里,但心里那团火,从来没灭过。
还有黑大的美食,那简直是东北高校里的一股清流。一食堂的麻辣烫、三食堂的铁板饭、清真食堂的牛肉火烧……还有校门口那些小馆子,量大、实惠、味道正。一盘锅包肉,一份大拉皮,几瓶“大白梨”,就能支撑起我们一整个晚上的胡吹海侃。这些烟火气,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能定义我的大学生活。
是啊,黑龙V江大学可能没有坐落在繁华都市的CBD,没有那么多光鲜亮丽的头衔。但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,一种扎根在黑土地里的厚重和实在。它教会我们的,不仅仅是知识,更是一种在任何艰苦环境下都能“活下去”,并且“活得很好”的韧劲。
这种韧劲,或许就是所谓的“黑大精神”吧。朴实、坚毅,不爱咋呼,但关键时刻,总能给你拿出点真东西来。
双一流之后,然后呢?
拿到双一流的入场券,对黑大来说,是冲锋号,而不是终点线。
这意味着更多的资源、更好的生源、更大的平台。哲学、法学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传统强项,会不会借着这股东风,也冲一冲?学校的整体硬件和软件,能不能再上一个台阶?这些都是我们这些校友翘首以盼的。
我更期待的是,双一流能给黑大、乃至整个黑龙江带来一种“心态上的提振”。
这些年,“东北振兴”喊了很多年,但我们总感觉缺了点什么。或许,缺的就是这种来自顶层的、不容置疑的肯定。黑大的逆袭,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。它告诉所有人,东北不是只有衰落和人口流失,这里依然有能够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学术重镇,这里依然有值得年轻人为之奋斗的希望。
它可能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到这里,扎根这里。它可能会让更多本地的孩子,愿意留下来,建设自己的家乡。
当然,挑战也摆在眼前。如何把俄语这个“尖子”的优势,辐射到其他学科?如何在一个相对内卷的时代,保持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学术气质?如何留住人才,用好资金?这些都是需要黑大用智慧去解答的难题。
但我有信心。
因为这所学校的骨子里,就有一种“守望者”的气质。在最北的边疆,守望了七十多年,什么风浪没见过?它就像一棵长在冻土里的老榆树,根扎得极深,风雪越大,它站得越稳。
所以,下一次,当再有人问我毕业于哪所学校时,我会更大声、更骄傲地说出那四个字:
“黑龙江大学。”
那个拥有双一流学科、在中国最北的省会、冬天会下很大很大的雪、培养了中国半壁俄语江山的——黑龙江大学。
这是我们的母校,这是我们的荣光。它值得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