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开门见山吧。
一提到“高中语文”,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画面是啥?是不是和我一样——夏日午后,昏昏欲睡,讲台上老师在逐字逐句地分析:“‘我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,一棵是枣树,另一棵也是枣树。’同学们,这里的重复,深刻地表达了鲁迅先生在当时社会背景下……”,然后你手里转着笔,心里默念:会考,会考,这题到底会不会考?

我们似乎都掉进了一个巨大的、由试卷和标准答案构成的迷宫里。高中三年,我们背了那么多“中心思想”,做了那么多阅读理解,刷了那么多套模拟卷,以至于很多人毕业之后,提起语文,就只剩下“背诵全文”的PTSD。
但今天,我想跟你掰扯掰扯另一件事。一件被我们长期忽略,却无比重要的事——高中语文核心素养。
这词儿听着特官方,特“高大上”,对吧?感觉像是教育专家们关在会议室里憋出来的大词儿。但请相信我,扒开这层“官方”的外衣,你会发现,它压根就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理论。它说的,其实就是一件事:
如何让你,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,在这个复杂到爆炸的世界里,活得更通透、更清醒、更有趣。
它不是教你如何考试,它是教你如何“活着”。
语言建构与运用:你以为是遣词造句?不,这是给你的世界装上“超清镜头”
我们先聊聊最基础的,“语言建构与运用”。
听起来是不是就是“好好说话,好好写字”?是,但又完全不是。
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?看到绝美的晚霞,心里翻江倒海,千言万语,到了嘴边,只剩下两个字:“卧槽!”或者,心里明明很难过,一种复杂的、带着点委屈又有点不甘的灰色情绪,但别人问你怎么了,你只能憋出一句:“没事,就心情不好。”
这就是语言能力的贫乏。你的感受明明是4K超高清的,但你的语言输出设备,却只有240p。
高中语文教我们读那么多诗词、那么多散文,是在干嘛?它是在给你升级你的“语言显卡”啊!
当你读到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,你脑海里就有了描绘宏大景色的坐标系;当你读到“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”,你才明白,哦,原来孤独不是一个空洞的词,它是有画面的,是有温度的(或者说,是没温度的)。
这玩意儿的核心,是“精确”。
它让你有能力把内心那些模糊的、混沌的、一闪而过的感受,像用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一样,精准地剖析、命名、然后表达出来。
这种能力有多重要?
- 在工作中,同样是汇报,有人能把复杂项目讲得条理清晰、重点突出,而你只能磕磕巴巴念PPT。
- 在恋爱中,同样是吵架,有人能清晰表达“你刚才那句话让我感觉不被尊重,因为……”,而你只会吼“你根本不爱我!”
- 在生活中,你不仅能感受到美,更能 说出 美。你能告诉朋友,这家咖啡馆的好,不只是“好喝”,而是“入口有坚果的微苦,中段泛起柑橘的酸,回甘带着一丝焦糖的甜,像午后三点钟的阳光。”
看见没?语言,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掉书袋的学究。它是你感知世界、构建自我、与他人建立深度连接的唯一工具。你的语言边界,就是你的世界边界。
思维发展与提升:在这个信息洪流的时代,这是你的“精神防溺水指南”
如果说语言是工具,那“思维发展与提升”就是使用工具的说明书,而且是最高阶的那种。
这部分,我要加粗、标红、划重点说,因为它太太太重要了。
现在是什么时代?信息像海啸一样每天拍打我们。公众号文章、短视频、热搜榜、朋友圈……无数的声音都在争抢你的注意力,试图把他们的观点、他们的情绪、他们的商品塞进你的脑子里。
你怎么分辨?
高中语文课上最让人头疼的“议论文阅读”和“逻辑谬误分析”,其实就是在给你接种“精神疫苗”,训练你的“信息排毒能力”。
- 它教你识别“偷换概念”。 当有人说“不爱国的人都该被抵制”,它让你能立刻反应过来:“等等,‘爱国’的定义是什么?谁来定义?用什么标准衡量?抵制的边界又在哪里?”
- 它教你识别“滑坡谬误”。 当有广告暗示“不给孩子报这个班,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,然后考不上好大学,找不到好工作,人生就完蛋了”,它让你能冷静地想:“这是不是太极端了?中间有无数个变量被忽略了。”
- 它教你识别“诉诸情感”。 当有篇文章用煽情的音乐、催泪的故事让你义愤填膺,准备立刻转发、评论、站队时,它让你能先停一下,问问自己:“这篇文章除了调动我的情绪,它提供的事实依据是什么?证据链完整吗?有没有呈现另一方的观点?”
这,就是批判性思维(Critical Thinking)。
它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杠精,不是让你凡事都去抬杠。恰恰相反,它让你拥有了一种宝贵的“精神豁免权”——你可以不被那些廉价的煽动、粗暴的结论、精心包装的谎言所裹挟。
你能够独立地、理性地去分析信息,形成自己的判断,而不是成为别人思想的“跑马场”。在一个人云亦云、情绪盖过事实的时代,这种清醒,比黄金还珍贵。
这不就是我们拼命刷的那些议论文题目背后,真正想教给我们的东西吗?可惜,我们太多时候,只看到了“分数”,没看到那把能劈开混沌的“思想之剑”。
审美鉴赏与创造 & 文化传承与理解:让你的人生,有“美感”和“根系”
最后这两项,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说。因为它们关乎我们精神世界的“质感”。
“审美鉴赏”,听着有点玄。说白了,就是让你拥有被“美”击中的能力。
这种“美”,不只是樱花、雪山那种直观的美。
更是当你读到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”,突然理解了人生的偶然与漂泊,那一瞬间的共鸣与释然;是当你看到一幅画,虽然不懂技法,但能感受到画中那份压抑不住的生命力;是当你听到一段旋律,瞬间被拉回到某个遥远的夏天……
考试会问你:“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”但审美素养想让你感受的是:“这句诗,为什么会让一千年后的你,依然会心头一紧?”
它让你从一个单调的、只追求效率和功能的“工具人”,变成一个有血有肉、能哭能笑、能被无用之事感动的,完整的人。你的世界,从此有了除了“对错”和“利弊”之外的,第三个维度——“美”。
而“文化传承与理解”,则是在回答一个终极问题:“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”
我们为什么要读《论语》?不是为了背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而是让你知道,你骨子里那种“推己及人”的思维方式,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帮你总结好了。我们为什么要读唐诗宋词?不是为了考试默写。而是让你知道,你基因里那种含蓄、内敛、对家国天下的情怀,早就被无数伟大的灵魂反复吟唱过。
这些经典,是我们这个民族的“源代码”。
了解它,你才不会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,要么全盘否定自己,要么盲目自大。你会有自己的“根”,你会知道,你的脚下,踩着的是几千年深厚的土壤。这种从文化中汲取来的自信和从容,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给予的。
写在最后:跳出试卷,拥抱真正的语文
说了这么多,我并不是想否定考试。在现行体制下,考试是绕不过去的坎,分数很重要。
但我想说的是,千万、千万不要让你的语文学习,仅仅停留在“为了考试”这个层面上。
高中语文核心素养,它其实是一整套人生的“生存装备”。
- 语言 是你的瑞士军刀,帮你精确地表达和沟通。
- 思维 是你的指南针和过滤器,让在信息迷雾中不迷路。
- 审美 是你对抗枯燥生活的“强心剂”,让你的灵魂有处可栖。
- 文化 是你的“压舱石”,让你在时代的洪流中站得稳。
所以,下次当你再面对一篇诘屈聱牙的文言文,一道让你抓狂的阅读理解时,试着换个角度。
别只想着“这题怎么答”,去想想:
- 这个作者,想用文字这把手术刀,解剖一个怎样的世界?
- 他藏在字里行间的逻辑链条,我能把它揪出来吗?
- 撇开标准答案,这句话,这个故事,有没有哪个瞬间,真正地“戳”到我了?
- 几百几千年前的这个人,他的喜怒哀乐,和今天的我,有什么是相通的?
当你开始这样思考时,恭喜你,你已经跳出了试卷的牢笼。
你学的,不再是“高中语文”,而是关于理解、关于思辨、关于美、关于人性的通识课。而这门课的成绩,不会显示在你的高考成绩单上,但会深刻地烙印在你一生的言行举止、思想气质里。
这,才是高中语文,能给予我们的,最宝贵的财富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