嘿,朋友们,说起我的入学年份,那真是一个——怎么说呢?像是一部拍砸了又忽然峰回路转的青春电影,充满着各种狗血、高光和WTF的瞬间。我的入学年份是2008,一个听起来就自带“大事件”滤镜的年份,奥运会、金融危机,全世界都在沸腾,而我,一个刚从高考炼狱里爬出来的毛头小子,带着一身的稚气和一点点不合时宜的傲慢,一脚踏进了大学校门。
你懂那种感觉吗?就像是长途跋涉之后,终于抵达了一个传说中的应许之地,你以为这里会遍地是黄金,结果发现,嘿,也可能遍地是坑。那一年,我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,不是意气风发,更像是——一股子没处使劲儿的楞劲儿。

记忆碎片一:那不是我梦里的大学!
刚进大学,我脑子里全是偶像剧和小说里描绘的场景:穿着白衬衫的学长在图书馆里看书,长发飘飘的学姐在湖边弹吉他,大家都在谈论哲学、艺术、诗歌,空气里弥漫着知识的芬芳和自由的气息。
结果呢?
真实世界一巴掌就把我拍醒了。宿舍里,六个来自天南海北的男孩子,头三天就把屋子搞成了灾难现场,臭袜子、泡面桶、各种电子产品的充电线缠绕在一起,活生生一个“男性荷尔蒙+垃圾”混合体。大家聊的不是哲学,是DOTA、是哪个班的妹子好看、是晚上去哪儿撸串。我的天,这跟我想象的,差了大概有十万八千里吧?!
当时我就懵了,心里那个落差,大得能把我直接砸坑里。我还记得,那个下午,我坐在床边,看着室友们在狭小的空间里“各显神通”,有的在对着电脑屏幕骂娘,有的在打电话用方言跟家里抱怨食堂的菜,我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。那种感觉,怎么形容呢?就像是你费尽千辛万苦爬上山顶,结果发现,山顶上就只有——一堆乱石和呼啸的风。
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种“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”?别告诉我只有我一个傻子。
冲撞与摩擦:原来人是这么“社交”的
我的大学生活,一开始就是各种冲撞。高中那会儿,成绩好就是王道,人缘啥的,有点儿就行。可到了大学,这套逻辑完全行不通了。我发现,有些人天生就带着社交光环,能把陌生人聊得跟哥们儿一样,而我,简直就是个社交残疾。
我那时候是个典型的“内向宅”,宁可躲在图书馆啃大部头,也不愿意去参加那些乱七八糟的社团活动。辅导员点名让我参加班级活动,我心里是一万个不情愿,但又不敢直接拒绝,只能硬着头皮去。结果呢,全程就跟个人形背景板一样,杵在那儿,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。
后来我才明白,所谓的“大学”,不仅仅是学知识,更是学做人,学着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。这个过程,对我来说,简直比高数还难。那些所谓的“情商”、“人际交往”,当时在我看来,就是一团浆糊,又浪费时间又没意义。我甚至一度怀疑,是不是我这个人有问题?是不是我生来就不适合这个复杂的世界?
觉醒的萌芽:总有那么一束光,照进你的狗窝
就在我快要彻底自我否定,觉得大学生活索然无味,一无是处的时候,转机出现了。这得感谢那群“不走寻常路”的朋友们。
我记得大二那年,我偶然参加了一个很小众的文学社。社里的人不多,却个个都有点儿“怪”。有沉迷先锋诗歌的,有痴迷黑色电影的,还有个大哥,每天抱着一本《存在与虚无》啃。他们不谈DOTA,不谈妹子,只聊思想、艺术、人生。
我简直像发现新大陆一样!在那里,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“同频共振”。我们会在深夜的湖边,对着满天繁星,讨论卡夫卡笔下的荒诞,探讨萨特的自由与责任。那种感觉,简直是醍醐灌顶,像是我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归宿。
你知道吗?当你在一个地方觉得格格不入,却在另一个角落找到了共鸣,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。它会让你开始质疑之前所有的“理所当然”,重新审视自己,甚至重新定义“意义”。
从那时起,我开始叛逆。我不再只盯着专业课死磕,我开始逃课去听别的专业的讲座,去参加各种文艺沙龙,甚至还学着写一些“没人看得懂”的诗歌。我的成绩一度亮起了红灯,家里打电话来质问,我只是淡淡地说:“我在寻找我自己。” 哈哈哈,现在想想,那时候的自己,真是有股子傻气又可爱的中二劲儿。
那一年,我学会了“不合时宜”
2008入学年份,对我来说,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让我学会了“不合时宜”。
在很多人看来,大学就应该好好学习,考高分,拿奖学金,然后进大公司。但我偏不。我开始关注社会议题,去图书馆借阅各种批判性的书籍,看那些“不那么正确”的纪录片。我甚至和班里的一些同学因为对某个社会事件的看法不同,而争得面红耳赤。
我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:既然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,为什么我一定要活成大家期待的样子?
这种“不合时宜”的劲儿,让我吃了不少苦头。我不是那种八面玲珑的人,所以跟一些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比较紧张。有一次,我因为在课堂上质疑老师的一个观点,被他直接在期末考试里“穿小鞋”,成绩一落千丈。我当时气得不行,但我并没有后悔。因为那一刻,我感觉自己活得特别真实,特别像个人。
你有没有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,而付出过代价?那种代价,是不是让你反而觉得自己更“完整”了?
青春的阵痛:每一次迷茫,都是成长的序章
回望我的2008入学年份,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,更是一段充满迷茫与阵痛的旅程。
我记得那个时候,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迷茫,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。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考研的考研,找工作的找工作,我却像个无头苍蝇一样,不知道方向在哪儿。我甚至有过半夜从床上爬起来,坐在窗边看着外面漆黑一片的校园,觉得自己简直是个废物。
那种彻骨的焦虑,那种对未来的恐惧,现在想起来,依然能感受到一丝寒意。但是,也正是那段迷茫期,让我开始真正地思考:我到底想要什么?我的人生价值在哪里?
我开始尝试各种事情,去实习,去做志愿者,去穷游,去体验不同的生活。每一次尝试,都像是往我的生命里注入了一点点新的颜色。我发现,原来世界这么大,人生可以有这么多可能性,根本用不着把自己框死在一条路上。
每一次的迷茫,其实都是一次自我发现的机会。它逼着你去思考,去探索,去把自己从舒适区里拽出来。就像蝴蝶破茧成蝶,那个挣扎的过程,是痛苦的,但也是必不可少的。没有那段挣扎,哪来后来的翅膀?
所以,如果你现在正处于迷茫中,别怕。那是好事。那说明你正在成长,正在寻找更广阔的天地。
十年之后:那些“不合时宜”成就了今天的我
转眼十几年过去了。我现在已经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,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的2008入学年份,那些冲撞、那些挣扎、那些“不合时宜”。
你猜怎么着?那些当年看起来“浪费时间”的文学社活动,那些在课堂上“不合时宜”的质疑,那些因为兴趣而逃课听的讲座,竟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今天的我。它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,学会了批判性思维,学会了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,依然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和一点点“非主流”的坚持。
我现在从事的工作,虽然不是当年专业课上学的那些东西,但它却需要我具备强大的文字表达能力、深度思考的能力,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理解。而这些,恰恰是我在大学里那些“不务正业”的日子里,一点点积累起来的。
我没有成为大富大贵的人,也没有功成名就,但我过得还不错。我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,依然关注着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,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,去表达一些看法。我学会了和自己和解,也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。
我的2008入学年份,就像是一块粗砺的石头。那时候的我不懂雕琢,只是凭着一股子傻劲儿横冲直撞,撞得自己遍体鳞伤。但回头看,正是那块粗砺的石头,经过时间的打磨,才渐渐露出了属于它自己的光泽。
所以,如果让我给正在步入大学的年轻人们一些建议,我大概会说:别急着定义自己,别害怕迷茫,更别害怕“不合时宜”。勇敢去探索,大胆去尝试,去犯错,去冲撞。因为,正是这些看起来“没用”的经历,这些“与众不同”的选择,最终会雕刻出独一无二的你。
入学年份,它不只是一个时间节点,它更是一个人生的孵化器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份里,我们从一个懵懂的少年,开始破茧成蝶,跌跌撞撞地走向真正的独立与成熟。那些年,我迷茫过,冲撞过,也觉醒过。现在看来,这些都是最宝贵的财富。
感谢我的2008入学年份,它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。一个可能有点怪,但还算真实和有趣的——人。你说呢?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