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讲,最近我脑子里老是盘旋着一个词。一个我自己生造的,有点蹩脚,但又精准到让我半夜三点钟能从床上坐起来,对着天花板默默点头的词。
willbe。

对,就这么个词。willbe。不是 "will be",中间没有那个该死的空格。它是一个整体,一个名词,一种状态。一种悬而未决的、半空中的、加载了99%却死活不到100%的状态。
你懂我意思吧?
就是那种,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,感觉这人吧,还行,但又不是最终版。像个毛坯房,水电线路都走好了,承重墙也立那儿了,但墙没刷,地没铺,软装……软装更是连影子都没有。你住是能住,但你知道,这绝不是你梦想中那个家的样子。
我们都活在一个巨大的 “willbe” 状态里。
这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,我知道。什么“活在当下”的心灵鸡汤都快熬成一锅浆糊了。但那些玩意儿太轻飘飘了。它们告诉你“别想未来”,却没告诉你,当你的整个存在都被“未来”这个巨大的引力场牢牢吸住时,你要怎么假装看不见它。
“willbe” 不一样。它不劝你。它只是陈述一个事实。一个有点残酷,但又……嗯,又有点浪漫的事实。
一、我的 “willbe” 清单,可能也是你的
我有时候会像个神经病一样,给自己列清单。不是购物清单,也不是工作 to-do-list,是我的 “willbe” 清单。
-
一个 willbe 的职业身份 我现在的职位头衔,印在名片上,听起来人模狗样的。但天知地知我知,这只是一个跳板,一个中转站,一个为了抵达某个“真正想去的地方”而不得不停留的加油站。我每天处理着那些看似重要实则第二天就会被遗忘的邮件,参加着那些可以总结为“咱就是说,咱们……”的会议,心里那个真正的我,那个 willbe 的我——那个可能在写一本没人看的小说,或者在某个小岛上开着一家破烂咖啡馆的我——在后台对我无声地呐喊。这种撕裂感,就是 “willbe” 最典型的症状。
-
一个 willbe 的自我 前两天翻到大学时的照片,我的妈呀,那小伙子谁啊?一脸的胶原蛋白,眼神里透着一种“我能干翻全世界”的傻气。现在的我呢?有点疲惫,有点妥协,眼神里多了点计算和……算了,不说了。但我知道,现在的我也不是终点。我正在变成另一个人。一个 willbe 的,更成熟?更圆滑?还是更接近自己本来面目的家伙?不知道。这个过程就像在一条没有路灯的隧道里开车,你只能相信前面有光。
-
一段 willbe 的关系 哦,这个可太刺激了。暧昧期就是最极致的 “willbe” 状态。每一条微信都要琢磨半天,每一个表情包都暗藏玄机。他/她到底喜不喜欢我?我们这算什么?未来会怎样?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薛定谔的猫,在那个名为“关系”的盒子里,半死不活。这种状态,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,也充满了随时崩盘的危险。它美好,因为它 willbe a great love story;它折磨,因为它 also willbe nothing。
你看,从工作到自我认知,再到情感生活,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这种“将要成为”但“还未成为”的状态包裹着。我们每个人,都是一个行走的‘willbe’综合体,一个揣着一堆半成品、草稿、beta测试版,却假装自己是最终发布版的矛盾玩意儿。
二、小心!“willbe” 综合征的黑暗面
你以为 “willbe” 只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?别天真了。
它还有个双胞胎兄弟,叫“焦虑”。我管它叫“未来时态焦虑症”。
社交媒体是这种焦虑的巨型培养皿。你刷刷朋友圈,A君在马尔代夫晒太阳(人家已经是 a successful person),B君拿到了百万融资(人家已经是 a founder),C君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(人家已经是 a happy parent)。
而你呢?你卡在中间。
你是个 willbe a successful person。你是个 willbe a founder。你是个 willbe a happy parent。
这种感觉就像什么?就像你在玩一个大型在线游戏,别人都满级了,装备金光闪闪,骑着神兽到处跑。而你,还在新手村,穿着系统送的破布衫,吭哧吭哧地打着史莱姆。更要命的是,你连升级的进度条都看不到。
这种对比,会让你对自己的 “willbe” 状态产生巨大的怀疑和不耐烦。
- “我怎么这么慢?”
- “我是不是走错路了?”
- “那个‘未来’到底还来不来了?”
- “再这样下去,我的人生是不是就 ‘will be’ a failure?”
于是,内卷开始了。你开始疯狂地加速,试图跳过这个 “willbe” 的过程,想要一个“叮”的音效,直接快进到结果。我们熬夜,我们牺牲健康,我们把生活过成了项目管理。我们忘了,从毛坯房到精装修,中间那个施工的过程,才是真正塑造这个“家”的过程。你跳过了它,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样板间,一个没有灵魂、没有故事的空壳。
三、所以,我们该拿这个该死的 “willbe” 怎么办?
好了,吐槽了这么多,我可不是来贩卖焦虑的。恰恰相反,当我创造出 “willbe” 这个词,并开始用它来审视我自己的生活时,我忽然有了一种……醍醐灌顶的感觉。
我意识到,我们一直都搞错了。
“willbe” 不是一个等待被终结的过渡状态,它本身就是生活的常态。
让我换个方式说。
你有没有觉得,我们这代人,有一种很奇怪的“终点思维”?我们总觉得人生有一个“搞定了”的时刻。比如,找到好工作就搞定了,结了婚就搞定了,买了房就搞定了。可事实呢?没有一个时刻是“搞定了”的。每一个终点,都只是下一个 “willbe” 的起点。
所以,与其跟它对抗,不如跟它和解。甚至,去拥抱它。
第一,给你的 “willbe” 状态一个名分。就像我一样。承认它,说出来。“是的,我就是一个 willbe 的作家/画家/创业者/随便什么,那又怎样?” 当你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“未完成”,你会发现,外界那些“你应该……”的噪音,瞬间就小了很多。因为你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合理的、动态的身份。你不是“失败”,你只是“在路上”。
第二,学会欣赏“施工现场”的混乱美学。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城市,吊车林立,尘土飞扬,乱七八糟。但你不觉得那里面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吗?那是一种动态的美。你的人生也是一样。那些失败的尝试,那些走过的弯路,那些尴尬的瞬间,它们不是废料,它们是你这个独一无二的“建筑”所必需的脚手架和混凝土。别急着拆掉它们,它们是你故事的一部分。
第三,把注意力从“be”切换到“will”。这句话有点绕,但我打个比方你就懂了。别老盯着那个遥远的、金光闪闪的“成为”(be),多看看那个驱动你向前的“意愿”和“行动”(will)。今天比昨天多写了500字,这就是胜利。这个月比上个月多存了一点钱,这就是进步。这个“will”的过程,才是你能抓住的、实实在在的东西。未来那个光芒万丈的你,是由无数个现在这个笨拙但努力的你,一天一天、一步一步构建起来的。
我不再为我的 “willbe” 状态而羞愧了。
我就是一个巨大的、移动的、充满可能性的 “willbe”。我的思想,我的事业,我爱的人,我生活的这个城市,全都是。这不再是我的焦虑之源,反而成了我的能量之泉。
因为它意味着,故事还没写完。游戏,才刚刚开始。我永远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性,永远有把生活这张草稿画成杰作的机会。
这难道不是一件……酷毙了的事吗?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