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呀,各位看官,今天咱们要聊的这篇古文,可不是什么枯燥无味的“之乎者也”!它啊,简直就是一场史诗级的“高情商劝说大戏”,一部实实在在的“职场危机公关教科书”。说实话,每次读到李斯这哥们儿的《谏逐客书》,我都会忍不住拍大腿:瞧瞧人家这脑子,这笔杆子,简直是开挂了!
一场差点把秦国“作死”的闹剧:逐客令是怎么来的?
咱们先来捋捋背景。那是战国末期,秦国在嬴政的带领下,那是如日中天,眼瞅着就要一统天下了。霸气!牛批!但是,就在这节骨眼上,出了一件特别幺蛾子的事情——“逐客令”。

你们想想,秦国能有今天的成就,靠的是啥?除了秦王英明神武,那一大票来自五湖四海的“客卿”——也就是外国人、外地人才——功不可没啊!远的像商鞅,变法让秦国脱胎换骨;近的比如吕不韦,直接把嬴政扶上了位;再比如我们今天的主角李斯,还有那个修了郑国渠的韩国水工郑国。这些人才,哪一个不是外来的?
可偏偏,就在秦国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,发生了一件乌龙事件:郑国渠。这个韩国派来的水利专家郑国,明面上是帮秦国修水渠,暗地里其实是想耗费秦国国力,拖延秦国攻打韩国的步伐。这事儿后来被秦国发现了,那还得了?这不就是“间谍门”吗?!
这下好了,秦国上下一片哗然,群情激愤啊!尤其是那些本土派的大臣们,逮着机会就煽风点火:“看吧!我就说这些外来的靠不住!居心叵测!咱们秦国人才济济,干嘛非得用这些外国人?赶紧的,把他们都给我赶走!”
于是乎,一场针对所有“非秦籍”人才的“大清洗”行动,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——这就是臭名昭著的“逐客令”。想想看,多可怕!一纸政令,就要把所有“外地人”打包遣送回老家。这得劝退多少牛人?得寒了多少人的心?简直是自毁长城,杀鸡取卵啊!
李斯,当时正担任秦国的客卿,也在被逐之列。他要是啥也不说,卷铺盖走人就完了。可这哥们儿不!他知道这个政策有多愚蠢、多短视,会给秦国带来多大的损失。于是,他冒着生命危险,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——《谏逐客书》。
李斯《谏逐客书》全文翻译与我的一点“碎碎念”
好啦,背景铺垫够了,咱们这就一句一句地来品味这篇神作,看看李斯到底是怎么“骂醒”秦王的!
原文:臣闻吏议逐客,窃以为过矣。*翻译:我听说各位官员商议要驱逐客卿,私下里认为这是个错误的决定。*我的碎碎念:瞧瞧这开头,李斯多聪明!他没一上来就指着鼻子骂秦王不对,而是先说“臣闻吏议逐客”,把锅甩给“官员”,给自己留足了回旋余地。这不就是高情商的职场教科书吗?而且“窃以为过矣”,“窃”字用得妙啊,显得谦卑,实则绵里藏针,态度很坚决!这不是普通的“我觉得不对”,而是“这事儿有点大,我得冒死说几句”的潜台词啊。
原文:昔穆公求士,西取由余于戎,东得百里奚于宛,迎蹇叔于宋,来丕豹、公孙支于晋。*翻译:过去秦穆公招募人才,向西从戎地请来了由余,向东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,从宋国迎来了蹇叔,又从晋国招来了丕豹、公孙支。*我的碎碎念:李斯开始“忆苦思甜”了!他一下子就把秦王拉回到秦国崛起的历史中。你看,秦穆公那时候,多英明啊!啥叫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?这就是!“戎”、“宛”、“宋”、“晋”,这些地名一溜儿排开,秦国老祖宗那是兼容并包的典范啊!这不就是在提醒嬴政:“你老祖宗的成功秘诀,就是广纳贤才,你现在搞这出儿,是不是忘了本啊?”
原文:此五子者,不产于秦,而穆公用之,并国二十,遂霸西戎。*翻译:这五个人都不是秦国本地人,但秦穆公重用了他们,吞并了二十多个国家,最终称霸西戎。*我的碎碎念:点题了!“不产于秦”!这五个外国人,让秦国“并国二十,遂霸西戎”!多么辉煌的成就!李斯这是在用活生生的历史事实打秦王的脸——你现在要赶走外国人,不就是跟老祖宗的成功经验对着干吗?言下之意:你嬴政想统一天下,难道就不想超越穆公吗?那更得用人啊!
原文: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随、和之宝,垂明月之珠,服太阿之剑,乘纤离之马,建翠凤之旗,树灵鼍之鼓。*翻译:如今陛下您拥有昆仑山的玉石,有随侯珠、和氏璧这样的珍宝,悬挂着明月宝珠,佩戴着太阿宝剑,驾驭着纤离良马,树立着翠凤之旗,敲击着灵鼍之鼓。*我的碎碎念:哇,这排比句,这华丽辞藻!李斯这马屁拍得,那叫一个高级!他把秦王拥有的各种稀世珍宝、神兵利器、骏马华盖,一股脑儿地堆砌出来。读着都让人觉得,秦王是何等富有、何等尊贵!这不是空洞的赞美,而是为接下来的反转做铺垫。先捧高你,再给你来一记重拳!
原文:此数宝者,秦不生一焉,而陛下说之,何也?*翻译:这些珍宝,秦国一样也产不出来,但陛下您却非常喜欢它们,这是为什么呢?*我的碎碎念:来了!神来之笔!这句“秦不生一焉,而陛下说之,何也?”简直是灵魂拷问!你秦王喜欢这些外来的、不是秦地产的宝贝,怎么到了人才这儿,就非得讲究“秦籍”了呢?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双标吗?把物和人放在一起对比,逻辑太强大了!把秦王问得哑口无言。你喜欢外来的好东西,但排斥外来的好人才?这不自相矛盾吗?!
原文:夫物不产于秦,可者多也;士不产于秦,而愿忠者众也。*翻译:那些不产自秦国的东西,值得拥有的很多;那些不产自秦国的人才,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也很多。*我的碎碎念:这是李斯的核心论点之一。他直接破除了“本土情结”的狭隘性。天下之大,何止秦国一隅?好东西、好人才,是世界的!这种开阔的视野,直接把那些鼓吹“逐客令”的宵小之辈,给比到泥土里去了。
原文:今逐客以资敌国,损民以益仇,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,求国无危,不可得也。*翻译:如今驱逐客卿,是把人才送给敌国,损害了民众却肥了仇敌,对内自己削弱实力,对外又与诸侯结怨,要想国家没有危险,是办不到的。*我的碎碎念:绝了!“逐客以资敌国”——你赶走了李斯,李斯就去楚国、赵国了!你赶走了别人,别人就成了你的敌人了!这简直是“免费给对手送人头”啊!“损民以益仇”,把“客卿”上升到“民”的高度,扩大了受众面。更可怕的是,“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”,这不就是典型的“里外不是人”吗?自己把自己搞空了,外面还树敌无数,这国家不完蛋才怪呢!李斯直接把逐客令的严重后果,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层剥开给秦王看,不寒而栗啊!
原文:夫太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*翻译: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,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;江河湖海不排斥细小的水流,所以才能成就它的深广;君王不拒绝广大民众,所以才能彰显他的德行。*我的碎碎念:又一个神级排比!这三句比喻,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。从自然界的宏伟现象(泰山、河海)引申到政治家的宽广胸怀(王者)。多大的山,都是由一点点泥土堆起来的;多深的河,都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。一个国家要强大,一个君王要英明,就得有这种“兼容并包、海纳百川”的气度。这不仅仅是说服秦王,更是在给他上“大国政治课”啊!这格局,这胸襟,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。
原文:是以地无四方,民无异国,四时充美,鬼神降福,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。*翻译:因此,国家没有疆域的限制,人民不分国籍差异,四时都能得到丰裕美好的发展,鬼神也会降下福祉,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天下无敌的原因啊。*我的碎碎念:李斯把这种开放包容的理念,直接上升到了“五帝三王”的境界。这是最高级的“精神攻击”!你秦王想统一天下,想当“秦始皇”,那就得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!要不然,你算什么“始皇”?这简直是直击嬴政的雄心壮志,给他画了一个美好的大饼,同时又警告他,如果不这样做,就达不到那个高度。
原文: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,却宾客以业诸侯,使天下之士,退而不敢向西,裹足不入秦。*翻译:如今却要抛弃秦国的百姓来资助敌国,拒绝宾客来成就其他诸侯的功业,使得天下的有识之士,都望而却步,不敢再到秦国来。*我的碎碎念:这句话太有画面感了!“使天下之士,退而不敢向西,裹足不入秦。”——你想想,本来秦国是块大磁铁,天下人才都往这儿跑。结果你一道“逐客令”,所有人都吓坏了,宁可待在原地,也不敢踏入秦国一步!甚至那些已经来了的,也得灰溜溜地走。这不就是自绝于天下英才吗?这样的秦国,还怎么统一天下?这才是真正的致命打击!
原文: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。*翻译:这就叫做把武器借给盗寇,把粮食送给强盗啊。*我的碎碎念:神来之笔的总结!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,把逐客令的荒谬和危害,一下子就点明了。你把人才赶走,他们就成了别人的“武器”和“粮食”,反过来对付你。这不就是典型的“资敌”吗?而且是自己亲手做的!这比喻,简单粗暴,又一针见血,谁听了不心惊肉跳?
原文:夫秦王之所在,天下之士,莫不奔走,今客去秦,而国不益损,岂非天下之士,皆不愿忠于秦邪?*翻译:秦王您所在的地方,天下的人才没有不奔走的,如果如今客卿离开了秦国,而国家并没有因此而有损失,难道天下的士人都不愿意忠于秦国吗?*我的碎碎念:这是反问句的巅峰!李斯用了一种“以退为进”的策略。他说,如果逐客对秦国没损失,那是不是说明天下人才都看不上秦国,不愿意为秦国效力呢?这无疑是在质疑秦王本身的魅力和秦国的吸引力!这可把秦王架在了火上烤啊。他能承认自己没魅力吗?不能!所以,逐客令就必须撤回!
一篇奏章,挽狂澜于既倒!
这篇《谏逐客书》写得真是淋漓尽致,从历史的教训到现实的利弊,从国家兴衰的大格局到个人得失的小算盘,李斯把所有能说的、该说的,都说了。他的文字,既有雄辩的逻辑,又有充沛的感情;既有华丽的辞藻,又不失犀利的批判。最关键的是,他始终紧扣秦王统一天下的核心目标,让秦王无法反驳。
结果呢?你猜对了!秦始皇(当时的秦王嬴政)读了这篇奏章,彻底被震撼了!他立马下令,废除了逐客令,还亲自把李斯请了回来,继续委以重任。这不就证明了这篇雄文的威力吗?!
可以说,如果不是《谏逐客书》,秦国很可能就因为一道愚蠢的政策,错失了统一天下的绝佳机会,甚至可能因此衰落。那些被赶走的人才,恐怕真就成了秦国统一路上的巨大绊脚石了。
历史的教训:今天的我们又能学到什么?
1. 开放包容,永远是进步的基石。“太山不让土壤,河海不择细流”,这个道理,无论放在哪个时代,哪个国家,哪个企业,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。如果你只用“自己人”,排斥“外来者”,那你的视野就会变窄,你的资源就会枯竭,最终只能变成一潭死水。想想我们今天,全球化时代,谁还敢闭关锁国?谁还敢拒绝外部的优秀人才和先进经验?
2. 屁股决定脑袋,但也要有远见。那些鼓吹“逐客令”的本土派大臣,我相信他们也不是傻子,只是“屁股决定脑袋”——为了自己的小团体利益,为了打击异己,不惜牺牲国家大局。但李斯看得更远,他站在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去思考问题,所以他的论证才有力量。作为现代人,尤其是在职场上,我们也要学着跳出自己的小圈子,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问题,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。
3. 沟通的艺术:高情商地说“不”。李斯这篇文章,简直是“沟通圣经”。他没有上来就硬刚,而是先肯定秦王,再旁敲侧击,用事实、用历史、用比喻、用反问,循循善诱,层层深入。最终,他不仅保住了自己,还改变了秦王的决定,拯救了秦国。这告诉我们,在表达不同意见时,方式方法太重要了!直接的指责往往适得其适,而巧妙的引导和有力的论证,才能真正打动人心。
4. 人才,永远是第一生产力。《谏逐客书》最核心的,其实就是“人才观”。一个国家、一个组织,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?不是金银珠宝,不是高楼大厦,而是活生生的人才!是那些能够为你创造价值、推动进步的智慧和力量!如果为了狭隘的地域观念、排外情绪,就轻易地驱逐人才,那无异于自掘坟墓。
写到这儿,我忍不住想,李斯写下这篇奏章的时候,心里肯定是忐忑的吧?万一秦王一怒之下,直接把他给咔嚓了怎么办?但他还是写了。这不仅仅是为了自保,更是为了心中的那份对秦国统一大业的认同,为了维护一个开明、公正的用人环境。这种勇气和担当,着实令人敬佩!
所以,各位,下次再看到“逐客”这种论调,不妨想想李斯这篇《谏逐客书》。历史的智慧,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久远,实则永不过时的文字里呢!多读读,真能醍醐灌顶!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