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,想必大家都能信手拈来。它以简洁的语言,深刻的哲理,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,也让世人记住了庐山的雄伟壮观。但你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吗?你知道是谁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的诗篇吗?
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、政治家——苏轼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苏轼才华横溢,诗、词、文、画样样精通,与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并称为“三苏”,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。他一生仕途坎坷,但始终乐观豁达,他的诗歌豪迈奔放,又不失细腻情感,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。

《题西林壁》这首诗,正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,游览庐山时所作。当时他已年过四十,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跌宕,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站在庐山脚下,面对雄伟的山峰,他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,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考。
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庐山形态的多变,从不同角度看,庐山呈现出不同的景象,暗示了事物本身的多面性和复杂性。后两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揭示了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的哲理。只有跳出自身所处的局限,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。苏轼借景抒情,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,使这首诗充满了哲理的光辉,也成为了他被贬期间心境的真实写照。
# 从诗歌到人生:跳出“庐山”,才能认清自我
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不仅仅是对庐山景色的描绘,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释。它提醒我们,每个人都如同身处“庐山”之中,会被自身的局限所蒙蔽,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和自身的不足。只有跳出自身的局限,以更加客观、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,才能认清自我,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:在处理人际关系时,容易被自身的情感所左右;在面对挑战时,容易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;在取得成就时,容易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……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身处“庐山”之中,被局限的视野所束缚。
因此,我们要学习苏轼的智慧,努力跳出自身的“庐山”,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,以更加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不断突破自我,取得更大的进步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