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入竹万竿斜”这句诗,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,描绘了风雨交加的夜晚,屋破漏雨,诗人瑟瑟发抖,望着窗外竹林在风雨中摇曳的景象。这句诗的意境深远,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反映了杜甫在人生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那么,这句诗该如何朗读呢?“入竹”二字读音为“rù zhú”,平声,而“万竿斜”则读音为“wàn gān xié”,仄声。整个句子读起来抑扬顿挫,朗朗上口,将风雨中竹林摇曳的动态美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诗句中的“入”字,并非指竹子“进入”什么地方,而是指竹子在风雨中摇曳,仿佛要“进入”到诗人的眼中,给诗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。而“万竿斜”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竹林在风雨中的姿态,仿佛千千万万根竹竿都被风吹得倾斜了,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感受。
“入竹万竿斜”这句诗,不仅描绘了风雨中的竹林景象,更体现了杜甫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精神。风雨交加的夜晚,诗人身处破败的茅屋,却依然能够心怀希望,从风雨中竹林的摇曳中汲取力量。这正是杜甫的诗歌所具有的独特魅力,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除了音韵之外,“入竹万竿斜”的意象也值得探究。竹子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象征着坚韧、正直、高洁等品格。在诗句中,竹子在风雨中依然挺立,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,这与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精神状态相呼应。而“斜”字,则体现了竹子在风雨中摇曳的动态美,也暗示了人生道路上的曲折与坎坷。
总之,“入竹万竿斜”这句诗,不仅是杜甫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,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是中华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