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。当我们沉浸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时,一句“当春乃发生”是否也曾在你耳边响起?这句诗词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,而它其实只是诗句的后半部分,完整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《长歌行》:“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常恐秋节至,焜黄华叶衰。 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?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 ”
诗中,李白用“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”来形容春天到来,阳光普照,万物欣欣向荣。然而,美好的春光转瞬即逝,秋天很快就会到来,就像那盛开的鲜花和茂密的树叶,最终都会凋零衰败。接着,诗人以“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”作比,感叹时间像东流的江水,一去不复返。最后,诗人发出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的劝诫,希望人们珍惜时间,不要等到年老时才后悔莫及。

“当春乃发生”正是截取了诗句中对春天景色的描写,它描绘出一幅万物生长、欣欣向荣的景象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这句话也常被用来比喻在良好的环境下,事物会蓬勃发展,取得成功。
除了诗词歌赋,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与春天相关的习俗和典故,例如:
踏青: 又称春游,古时是祭祀祖先的活动,后来逐渐演变为在春天到郊外散步游玩,亲近自然。
放风筝: 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,人们将自己的愿望寄托于风筝,希望能够像风筝一样自由飞翔。
插柳: 民间有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的习俗,人们将柳枝插在门楣上,寓意着驱邪避灾,祈求平安。
这些习俗和典故都体现了中国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,也是充满希望的季节,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时光,努力奋斗,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