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乐不思蜀”这一成语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,是后世用来形容人沉溺于享乐,忘记了自身责任和目标的典故。故事的主人公是蜀汉后主刘禅,在魏国将领邓艾攻破成都后,被俘虏并迁往洛阳。
魏帝曹奂为了安抚刘禅,特意为他建造了豪华的府邸,并安排了丰厚的待遇,希望他能够安然度日,不再起复国之心。然而,刘禅却对此毫无兴趣,终日沉迷于歌舞享乐,甚至当魏帝问他是否思念蜀国时,他却回答道:“此间乐,不思蜀也。”

这看似简单的回答,却蕴藏着深刻的政治智慧。
首先,刘禅的回答体现了其对现实的清醒认知。 他知道蜀汉灭亡已成定局,再多的思念也无法挽回失去的江山。与其徒劳无功地伤感,不如坦然面对现实,享受眼前的生活。
其次,刘禅的回答也表现出一种“顺势而为”的策略。 他明白魏帝的用意,也知道反抗只会招致更大的灾难。因此,他选择以“乐不思蜀”的态度来麻痹魏帝,避免自己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。
最后,刘禅的回答也体现了其对个人命运的看淡。 他虽然失去了王位,但依然能够享受优渥的生活。这或许也是一种解脱,让他不必再为国事操心,能够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起伏。
然而,后世对刘禅的“乐不思蜀”评价褒贬不一。有些人认为他是懦弱无能,丧失了复国的决心;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位明智之君,懂得审时度势,选择以退为进。
无论如何,“乐不思蜀”这一成语已经成为了人们常用的表达方式,用来形容那些沉迷于享乐,忘记了自身目标和责任的人。它也提醒着我们,无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,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,更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。
拓展:
“乐不思蜀”的故事也提醒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境地,都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。当我们身处逆境时,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挑战,努力寻求解决方案,而不是一味地沉溺于悲伤和绝望。而当我们处于顺境时,也应该保持警惕,避免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,不忘初心,继续朝着目标前进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