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既”是一个常见的汉字,但在文言文中,它却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,为古人的文字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。它犹如通往古代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,引导我们领略古汉语的精妙之处。
一、时间状语:标志事件的完成

“既”字最常见的文言文意义是“已经”、“早已”,常用来表示一个事件已经发生或完成,起到时间状语的作用。例如:
《论语·学而》: 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 既来之,则安之。
在这些例句中,“既”清晰地表明了动作的完成状态,例如“学而时习之”强调学习已经完成,“既来之”则说明“来”的动作已经结束。
二、连词:连接两个分句,表因果、顺承
除了表示时间, “既”还可以作为连词连接两个分句,表达因果或顺承关系,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“既然……就……”、“已经……就……”。例如:
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 王曰:“善。” 既曰善矣, 何不纳谏?
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 既已不谏, 愿为之臣。
在第一个例句中,“既曰善矣”是原因,“何不纳谏”是结果, “既”字巧妙地连接了两者,使语句更加流畅自然。
三、副词:加强语气,表程度之深
“既”还可以作为副词使用, 意思相当于“十分”、“实在”, 用于加强语气,表示程度之深。 例如:
《桃花源记》: 既出, 得其船, 便扶向路, 处处志之。
此处“既出”并非强调“出”这个动作已经完成, 而是强调“出来”这个状态的确定无疑, 加强了语气的表达。
四、通假字:通“即”,表示“靠近”、“登上”
“既”有时也通假为“即”,表示“靠近”、“登上”等意思。 例如:
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 将子无怒, 秋以为期。 乘彼垝垣, 以望复关。 不见复关, 泣涕涟涟。 既见复关, 载笑载言。
此处“既见复关”的“既”通“即”, 意思为“靠近”、“登上”, 指的是主人公登上高处终于看到了复关。
总而言之,“既”这个看似简单的汉字,在文言文中却拥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。 它可以是时间状语, 可以是连词, 还可以是副词甚至通假字。 正是这些灵活多变的用法, 使得“既”字成为了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词汇, 为我们展现了古汉语的独特魅力。
延伸:
学习文言文,掌握常用字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至关重要。建议大家在阅读文言文时,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,仔细揣摩每个字词的具体含义,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。 此外,还可以尝试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,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。 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,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,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