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结尾,看似只是一个故事的终点,却往往是作者精心设计,承载着深刻含义的“点睛之笔”。它不仅为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,更能起到升华主题、引发读者思考、留下深刻印象等作用,是小说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一、 呼应主题,升华意义

小说结尾常常以点明主题的方式,将故事的深层含义揭示出来,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上一层楼。例如,鲁迅的《祝福》结尾写道:“我似乎听到他的声音,从那边远远地传来,说道:‘我总得要走,可是你为什么也哭呢?’”这句看似简单的对话,却点明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——封建礼教的压迫,也揭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。
二、 留下悬念,引人深思
一些小说结尾故意设置悬念,留下未解之谜,使读者在读完故事后仍意犹未尽,引发思考和联想。例如,卡夫卡的《变形记》结尾,格里高尔以一个“他”的消失,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思考,关于人性、生存、社会等问题的探讨。
三、 渲染情感,引发共鸣
小说结尾往往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行为,渲染特定情感,使读者产生共鸣,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。例如,茨威格的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结尾,通过主人公的忏悔和自责,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,使读者为之动容。
四、 巧妙布局,前后呼应
一些小说结尾巧妙地呼应开头,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,使故事更加完整、丰满。例如,莫言的《红高粱家族》结尾,以“我”的出生,呼应了开头的“我”的回忆,将故事的循环往复和命运的轮回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五、 结尾的开放性
一些小说结尾并非以一个明确的答案或结局收尾,而是以开放性的形式,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。例如,王小波的《黄金时代》结尾,以“我”的梦境结尾,将故事的未来留给读者,引发思考。
结尾的作用,不仅仅是为故事画上句号,更重要的是为故事赋予深意,引发读者思考,留下深刻印象。 好的小说结尾,能够点睛故事的内涵,让读者在读完故事后久久回味,并从中获得启迪。
除此之外,结尾的写作手法也十分重要。常见的结尾手法包括:
开放式结尾: 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结束故事,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。
圆满式结尾: 以一个圆满的结局结束故事,使读者感到欣慰和满足。
悲剧式结尾: 以一个悲剧性的结局结束故事,引发读者对命运的思考。
悬念式结尾: 以一个悬念结束故事,引发读者对故事的追问。
象征式结尾: 以一个象征性的物件或事件结束故事,使故事的寓意更加深刻。
无论采取何种结尾手法,都需要根据故事的主题、人物性格、故事发展等因素进行选择,并力求自然流畅,使结尾能够恰如其分地完成“点睛”的作用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