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757年,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已是满目疮痍,国家动荡,百姓流离失所。身处长安,目睹了家国巨变的杜甫,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千古名篇——《春望》。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是对时代苦难的深刻反思,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诗,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一、原文
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二、翻译
国家已经破碎,只有山河还在,春天降临长安城,但是城内却荒草丛生。
感叹时局艰难,连看见盛开的花朵也忍不住流泪,痛恨离别家园,听到鸟鸣也感到惊心。
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,家书显得格外珍贵,抵得上万两黄金。
因为忧愁我的头发越来越少,几乎插不住簪子了。
三、赏析
《春望》是一首五言律诗,全诗以“望”字统领,描写了诗人在长安城春日所见所感,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。
诗歌前四句写景,却句句含情。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两句形成鲜明对比,昔日繁华的长安城,如今只剩残垣断壁,荒草丛生,体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。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两句运用拟人手法,借花鸟抒情,表达了诗人感伤时局、思念家人的复杂心情。
诗歌后四句抒情,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。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。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则通过细节描写,将诗人忧愁、衰老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,令人动容。
四、杜甫的爱国情怀
杜甫的爱国情怀贯穿了他的一生,他的诗歌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他心系苍生,忧国忧民,即使在个人命运多舛、生活困苦的情况下,依然心系国家安危,这种高尚的思想境界,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。
拓展段落
杜甫的诗歌被称为“诗史”,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,也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。除了《春望》,杜甫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,例如《登高》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等,这些作品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,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。在今天,我们学习杜甫的诗歌,不仅要欣赏其精湛的艺术技巧,更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