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的《登高》是唐代诗歌中的名篇,以其深沉的思想、悲壮的情怀和精妙的艺术技巧而著称。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高所见之景,抒发了诗人晚年漂泊无定的心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思。
一、诗歌背景

《登高》写于公元767年(唐代宗大历二年)秋,当时杜甫流落四川,住在成都草堂。此时,他已年过半百,饱经战乱,颠沛流离,家国破碎,满怀忧愁。
二、诗歌内容
诗歌开头以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”两句点明了登高所见之景,秋风瑟瑟,天空高远,猿猴悲鸣,江水清澈,沙滩洁白,鸟儿回翔。这景致充满了萧瑟之美,也预示着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情。
接着,诗歌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: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”这景象壮丽雄浑,却又充满了苍凉之感。落叶纷纷飘落,长江奔流不息,象征着时光流逝、人生无常。
第三联写诗人自身的感受: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”诗人借景抒情,将自己比作飘泊无定的落叶,将国家比作奔流不息的长江。他感慨于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奈,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。
最后两句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点明了诗人满怀愁绪的根本原因。多年的漂泊生活和疾病缠身,让诗人身心俱疲,他只能借酒消愁,以解心中郁结。
三、诗歌主题
《登高》这首诗的主旨是抒发诗人晚年漂泊无定的心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思。诗歌以景寄情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,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。
四、艺术特色
《登高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,意象丰富深刻,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。诗歌运用白描手法,描绘了秋风萧瑟、江水奔流的壮丽景象,将自然景物与诗人内心世界融为一体,使景物富有象征意义,并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。
五、诗歌影响
《登高》这首诗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作品,其深沉的思想、悲壮的情怀和精妙的艺术技巧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。这首诗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,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理想,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。
六、拓展
杜甫的《登高》这首诗以其悲壮的情怀和深沉的思想,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作品。其内容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心境,更展现了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。这首诗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常,激励着我们珍惜时间,努力奋斗,实现人生价值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