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国破山河在”,这句诗词我们或许在课本上、在影视剧中都曾听闻,它仿佛带着历史的尘埃,带着金戈铁马的悲壮气息,瞬间将我们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杜甫的《春望》,全诗如下:
> 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
>
> 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>
> 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>
> 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诗歌开篇便渲染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气氛。“国破山河在”,国家破碎,山河依旧,短短七个字,却道尽了诗人目睹山河依旧,长安沦陷的无限悲痛和感伤。一个“破”字,让人触目惊心,同时也引发我们深思:国破山河在下一句究竟是什么?
答案是:“城春草木深”。曾经繁华的长安城,如今已被杂草树木覆盖,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,与昔日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更突显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。
《春望》是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后,身处沦陷的长安城,面对满目疮痍的景象而写下的诗篇。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,而是通过描写沦陷后的荒凉景象、花鸟草木等自然景物,以及诗人自身的感受,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、思念家人的复杂心情,字字泣血,感人至深。
杜甫的《春望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,不仅仅是因为其精湛的诗歌艺术,更因为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共同心声,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。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、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,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延伸:
除了《春望》,杜甫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,例如《登高》、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等,都表达了他心系苍生、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。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,被后人誉为“诗史”,而他本人也被称为“诗圣”。 他的诗歌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,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