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典籍中,古文以其精炼的语言、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蕴,成为后世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。其中,一些看似简单的句子,却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哲思,引人深思。例如,“无乃尔是过与”这短短六字,就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,跨越千年,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
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先进》,原文是“子曰:‘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’ 子贡曰:‘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与?’ 子曰:‘吾不晓得也。’颜回为仁一 日至于三 省 己身:为人 不忠乎?与朋友交 不 信 乎?传不 习 乎?” 子曰:“回也,其庶乎!屡空。赐不受命,而货殖焉,亿则屡中。” 颜渊曰:“回闻 之:‘知 之 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’回 不 敏,请 使 是 物 也。” 子曰:“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求而 不 得 者多 矣, 吾 与 回 也!” 子华使 于 齐, 冉子 为 其 母 请 粟。 子曰:“与 之 釜。” 请 益。 曰:“与 之 庾。” 冉子 与 之 粟 五 秉。 子曰:“赤之 母, 吾 知 之 也, 一 釜 一 勺, 不 敢 不 以 由 我 也, 而 之 与 之 粟 五 秉 ,均 无 乃 尔 是 过 与 ?”

这段文字讲述了孔子与弟子们探讨“过”与“改过”的主题。子贡认为孔子的美德是通过不断学习和追求才获得的,而孔子则谦虚地表示自己并不了解。颜回则通过每日三省吾身来践行仁德,而子贡则擅长经商致富。当子华请求孔子接济冉求的母亲时,孔子起初只答应给一釜米,后来在冉子的请求下才增加到五秉。然而,孔子却对冉子说:“你给的太多了吧?这恐怕是过错啊!”
“无乃尔是过与”这句话,看似是指责冉子给多了,实则是对“过犹不及”这一道理的阐释。孔子认为,即使是善行,也要把握好分寸,过度了也会变成过错。正如《礼记·中庸》中所说:“凡事过则损,不足则败。” 过度施予,不仅会助长受施者的依赖心理,也会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负担。
“无乃尔是过与”这句话,不仅是对冉子的提醒,也是对后世之人 的警示。在生活中,我们 常常会 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, 无论是为人处世,还是待人接物,都要 把握好分寸, 避免 过 犹不及。 例如, 在 与人 交往 时, 要 真诚 待人 ,但 不 能 毫无 保留 ; 在 追求 目标 时, 要 有 坚定 的 信念 ,但 不 能 急功近利 。 只有 把握好 分寸 , 才能 真正 做到 恰到好处 , 实现 人生 的 圆满 。
从“无乃尔是过与”看中庸之道
“无乃尔是过与”所体现的“过犹不及”的思想,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中庸之道”有着密切的联系。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,它强调不偏不倚、折中调和,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。
“无乃尔是过与”提醒我们,即使是善事,也要把握好度,避免走向极端。中庸之道并非不求进取,而是要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,不急功近利,不剑走偏锋,最终才能实现目标,达到理想的彼岸。
在当今社会,人们生活节奏加快,竞争日益激烈,更需要我们 以“无乃尔是过与”和“中庸之道”来 警醒 自己 , 在 追求 效率 和 效益 的 同时 , 也要 注重 平衡 和 和谐 , 才能 走 出 一条 可持续发展 的 道路 , 创造 更加 美好 的 未来 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