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,让人目不暇接。“YYDS”、“emo”、“破防了”...... 这些新奇词汇的出现,为我们的表达增添了更多色彩。而最近,“炙手可热”这个词也频繁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,成为形容事物火爆程度的新宠。那么,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又该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?
“炙手可热”的由来

“炙手可热”一词出自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巨著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赵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赵氏求救于齐,齐曰:‘必以长安君为质,兵乃出。’太后不肯,大臣强谏。太后明谓左右:‘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,老妇必唾其面!’左师触龙愿见太后。太后盛气而揖之。入而徐趋,至太后身旁,拜。太后曰:‘君何好来?’触龙曰:‘老臣少孙,病,顾恋之,是以不行。’太后曰:‘大夫舍此而顾,殆有所忘乎?’触龙曰:‘老臣不敢。’太后曰:‘君固有所忧而不行也,吾知之矣。将请长安君事秦,赌国以求土地,而丈夫舍妻子,独不可乎?’触龙曰:‘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 简而言之,古人用“炙”,意为用火烤,而“炙手”则是指手被火烤到发烫,难以触碰。
“炙手可热”的含义
“炙手可热”的原意是指手被火烤得发烫,难以触摸。而现在,我们常用它来形容某事物非常受欢迎、抢手,就像是被火烤过一样,人们争相追捧,难以接近。
如何使用“炙手可热”?
“炙手可热”的使用范围很广,可以用来形容人、事、物等。
形容人: 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才华横溢、能力出众的人,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,备受瞩目。例如:这位新晋导演凭借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,成为了电影界炙手可热的人物。
形容事物: 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备受欢迎、供不应求的事物。例如:这款限量版球鞋一经发售就引发了抢购狂潮,成为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产品。
形容现象: 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特定时期内非常流行、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。例如:近年来,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,直播带货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营销模式。
总而言之,“炙手可热”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成语,它形象地描绘了事物受欢迎的程度,为我们的语言表达增添了更多活力。
延伸阅读: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现象
“炙手可热”从一个古代成语,演变成如今的网络流行语,其传播过程也反映了网络时代语言文化的特点:
传播速度快,范围广: 网络的便捷性,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,新兴词汇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大众所熟知和使用。
群体认同感强: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年轻人创造和使用的,它能够反映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,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认同。
生命周期短: 网络流行语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,一些词汇可能只是昙花一现,很快就会被新的词汇所取代。
网络流行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,它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,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。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同时,我们也应该注意其规范性和文化内涵,避免过度使用或误用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