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举以予人”这句成语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,指的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,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。这种方法在古人写作和谈话中被广泛运用,不仅令文章更生动,也更能打动人心。
用“举以予人”的方式阐释道理,是古人传递思想的重要手段。 在儒家经典《论语》中,孔子常常以具体的例子来阐释自己的思想。例如,在谈到“仁”时,孔子说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 这句看似简单的句子,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。通过“己所不欲”的例子,孔子将“仁”的理念具象化,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感悟。

“举以予人”也是一种巧妙的教学方法。 在古代,老师们并不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,而是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。例如,在讲解“孝”的含义时,老师可能会讲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,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孝道的真谛。这种方法比枯燥的理论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,使学习变得生动而有效。
“举以予人”更是古人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。 在古代的诗歌、散文和民间故事中,作者常常会用具体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。例如,在描写离别的诗歌中,诗人可能会借用“杨柳依依”的景象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。这种“举以予人”的方式,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共鸣力。
“举以予人”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艺术,也是一种体现智慧和魅力的方式。 在现代社会,我们依然可以学习这种方法,将复杂的道理用简单的例子来阐释,将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画面来表达。无论是写作、演讲还是日常交流,用“举以予人”的方法都能使我们的语言更生动,更能打动人心。
“举以予人”的例子也体现了古人对细节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。 他们将生活中细微的现象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表达中,使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味道。这种对细节的重视,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用心观察,去发现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道理的例子,将它们融入到我们的思想和表达中,使我们的生活和作品更具魅力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