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九月九日,是我国的传统节日——重阳节,又称“老人节”。这是一个充满敬老爱老温暖氛围的节日,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那么,重阳节究竟是怎么来的呢?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,探寻这个节日的起源和发展轨迹。
关于重阳节的来历,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,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当属“桓景屠龙”的故事。相传东汉时期,汝南县里住着一位名叫桓景的年轻人。他勤奋好学,心地善良,深受乡亲们的喜爱。有一天,一位仙翁路过此地,见桓景如此品行,便告诉他,九月九日瘟魔将再次降临人间,危害百姓。仙翁传授给桓景一把降魔宝剑,并指点他,瘟魔怕茱萸和菊花的味道,九月九日那天,让全村人都带上茱萸香囊,登高饮菊花酒,便可躲过此劫。桓景听后,立即将此事告诉了乡亲们,并在九月九日那天带领大家登高避祸,最终成功化解了瘟魔带来的灾难。从此,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,并逐渐演变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重阳节。

除了“桓景屠龙”的传说,重阳节的形成还与古代的祭祀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。在古代,人们认为“九”是阳数,九月九日,两“九”相重,故称“重九”,也被视为是吉祥的日子。古人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祭祀活动,祈求丰收和平安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重阳节逐渐演变为一个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的节日。
在现代社会,重阳节依然是一个备受重视的节日。每逢佳节,人们会通过登高、赏菊、吃重阳糕等传统习俗来欢度节日。同时,重阳节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,成为国家法定“老人节”,人们在这一天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关爱,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。
重阳糕:甜蜜的味道,浓浓的敬老情
说到重阳节,就不得不提节日里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——重阳糕。这道香甜软糯的糕点,不仅是味蕾的享受,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寄托的象征。
重阳糕,又称“花糕”、“菊糕”、“五色糕”,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。古人认为,食用重阳糕可以驱邪避灾,祈求吉祥如意。在制作工艺上,重阳糕也非常讲究,通常会用糯米粉、粳米粉等为原料,加入枣、栗子、豆沙等馅料,再用木制模具压制成各种精美的图案,最后蒸制而成。
在重阳节这天,人们会将做好的重阳糕作为礼物送给长辈,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和敬意。香甜软糯的重阳糕,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寄托着晚辈对长辈的孝心和关爱,让这个节日充满了温馨和甜蜜的味道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