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作品背景
《雁门太守行》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,写于公元819年,诗人当时二十岁,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,却因病体虚弱,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,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,同时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。

二、诗歌翻译
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
角声满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。
半卷红旗临易水,霜重鼓寒声不起。
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。
翻译:
黑云压城,城池仿佛要被摧毁,甲胄的光芒映着阳光,如同金鳞般闪耀。号角声响彻秋天的天空,塞外暮色如凝固的胭脂般深沉。
半卷的红旗迎风招展,站在易水河畔,寒霜凝重,战鼓声沉闷,士气低落。为了报答君王的恩情,愿效忠于君,就算像玉龙一样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。
三、诗歌赏析
《雁门太守行》以雄浑壮阔的意境,浓重的悲壮色彩,深刻地揭示了边塞战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。
1. 描写边塞的雄浑壮阔
诗歌开头两句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:黑云压城,甲光闪耀,角声满天,塞上暮色如凝固的胭脂般深沉。这景象既雄伟壮观,又充满着紧张和压抑的气氛,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。
2. 表达边塞战士的英雄气概
诗歌中,边塞战士们面对敌人的进攻,毫不畏惧,誓死保卫家园。他们“提携玉龙为君死”的豪迈誓言,展现出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勇敢无畏的精神。
3. 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
诗歌中,作者借用边塞战士的形象,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。诗歌结尾的“霜重鼓寒声不起”,暗示了边塞的严酷环境和战事的艰难,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奈和悲痛。
四、结语
《雁门太守行》以其雄浑壮阔的意境、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,成为唐代边塞诗的杰作。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,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,同时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。
拓展:
李贺的诗歌风格以奇崛、瑰丽著称,善于运用比喻、夸张等修辞手法,创造出奇特瑰丽的艺术效果。他的诗歌题材广泛,既有边塞诗,也有爱情诗、山水诗等,都体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。李贺的诗歌对于后世诗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,他的诗歌作品也被后人广为传诵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