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上书后主刘禅的奏章,是汉语文学史上著名的政治抒情文,也是历代文人学习的典范。这篇表文不仅展现了诸葛亮对蜀汉的赤胆忠心,也表达了他对天下苍生的仁爱之心,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节义的精髓。
《出师表》翻译有多个版本,其中较为知名的是以下两种:

一、文言文白话译文
原文: 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后值倾覆,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,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
白话译文: 我原本只是一个平民百姓,在南阳隐居耕种,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,并不想出仕为官。先帝却看重我,不嫌弃我身份卑微,三次亲自到草庐拜访我,向我询问天下大事。我深受感动,于是答应先帝为他效力。后来汉室衰败,我受命于兵败之时,奉命于危难之际,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。
二、现代文翻译
原文: 先帝创业未半,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现代文翻译: 先帝开创大业尚未完成,却不幸英年早逝,如今天下分裂成三部分,益州也十分疲惫,这是我们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。但是,那些侍奉您的官员在内勤勤恳恳,那些忠诚的将士在外拼死效力,他们都是因为感念先帝的恩情,想要报答陛下。
除了上述两种翻译,还有许多其他版本的翻译,每个版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,但都力求将原文的精髓展现出来。
《出师表》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,更重要的是对原文思想内涵的理解和解读。 翻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汉语功底和对历史背景的了解,才能将原文的文采、情感、意境等方面准确地传达给读者。
除了翻译,我们还可以从《出师表》中学习到诸葛亮的人生智慧。 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,不仅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,更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政治智慧。他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,以天下苍生为己任,他的忠义精神和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在当今社会,我们也需要像诸葛亮一样,以天下为己任,勇于担当,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