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忆深处的黄婆:乡音、故事与那些抹不去的痕迹

哎,说起黄婆,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,不是什么具体的画面,倒是一种感觉。怎么形容呢?就像老房子里,太阳透过窗户斜斜照进来,空气里浮着灰尘,带着一股说不上来的陈旧、温暖、又有点儿闷闷的味道。对,她就像那种味道,或者说,那种味道就属于她。

我们村里,叫“婆”的老人多了去了。张婆李婆赵婆婆,一抓一大把。但你一听“黄婆”俩字儿,指的就是她,没别人。她不是我奶奶外婆,甚至没啥亲戚关系,可从小到大,她就是村口、街边、甚至你家院子外绕不过去的“黄婆”。

黄婆

她长啥样? Hmm... 具体到哪个皱纹在哪儿,哪个牙豁了,现在真记不太清了。只记得个大概的轮廓:个子不高,总是弓着背,头发白得跟棉花絮似的,乱蓬蓬地挽个髻。身上常年穿着那种蓝底儿碎花的土布褂子,夏天拿把蒲扇,冬天揣个暖手炉。关键是那双眼睛,不大,但特别亮,尤其看人的时候,带着点儿斜,带着点儿探究,又带着点儿不容置疑的“我就知道”的精光。被她那么一看,你撒个谎都觉得脸红。

黄婆住哪儿?就在村子最热闹那条街的拐角,一个挺老的院子。院墙低低的,里面乱七八糟的,养鸡鸭,种点儿菜,还有棵不知道多少年的老枣树。夏天枣花开的时候,香得齁人。她大部分时间就猫在她家门口,或者坐屋檐下小板凳上,跟村里路过的人搭话。她的话题那叫一个广,从谁家今天早上吃啥了,到县里有啥新政策,再到天上什么时候下雨,地下什么时候出虫子,好像没她不知道的。

你说她是个“信息中心”吧?某种程度上是。村里芝麻绿豆点大的事儿,没一件能逃过她的耳朵,或者说,没一件她不感兴趣。谁家小两口吵架了,谁家孩子考学了,谁家地里收成好不好,甚至谁家母鸡下了个双黄蛋,她都能给你说得活灵活现,跟她亲眼看见似的。有时候添油加醋,有时候把两件不搭边的事儿连一块儿,听着像那么回事儿,但仔细一琢磨,又觉得哪里不对劲儿。

我小时候可烦她了。为啥?因为她太爱管闲事儿!尤其管小孩儿。你下河摸鱼,她在岸上喊“小心淹死!”;你在巷子里疯跑,她能从不知道哪个角落冒出来说“慢点儿跑,摔着!”;你嘴里含块儿糖,她能隔老远问“哪儿来的糖啊?!”那时候觉得她就是个“盯梢”的,烦死了。每次从她家门口过,都想绕道走,免得被她逮住“审问”。

可奇怪的是,你再烦她,她好像也从不记仇。下次见你,还是那副样子,斜着眼瞟你一下,或者喊你小名儿。甚至有时候,你真遇到点儿麻烦,比如摔破了膝盖哭得稀里哗啦,或者找不到家了,她可能又会变成那个帮你找人、给你拿块儿土布擦眼泪的“黄婆”。那种复杂劲儿,现在回想起来,真是没法简单定义。

她身上还有股子“土”味儿,特重。不是说脏,就是那种跟土地、跟柴火、跟牲口、跟庄稼混了好多年的味道。她做的饭,也是那种老法子,土灶台,大铁锅,炖菜一炖就是一下午。我记得有次家里大人不在,肚子饿,硬着头皮去她家蹭过一顿。她也没多说啥,就默默给我盛了碗炖白菜粉条,就着她自己晒的萝卜干。那味道,现在任何高档餐厅都做不出来。说实话,当时吃着,觉得有点儿腻,有点儿咸,可现在想起来,哎呀,口水都要流下来了。那种温暖,是掺着柴火烟和岁月沉淀出来的。

黄婆不仅仅是村里的“新闻联播”,她还是那个村庄某种“规矩”或者“习俗”的活化石。谁家办红白喜事,她总能说出点儿旧时的讲究;哪天不能动土,哪天适合出门,她肚子里好像装着一本老黄历。有时候大人们也会听她的,有时候又撇撇嘴不当回事。但她的存在,就像一个无声的提醒,提醒着你脚下的这片土地,是有根的,是有过去的。

她说话的调调也特别有意思。不是那种平板的叙述,自带BGM你知道吗?抑扬顿挫的,加上点儿叹息,加点儿感慨,再加点儿她自己的评论。听她讲故事,哪怕是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,也能给你讲出点儿味道来。有时候她说得激动了,蒲扇“啪”地一合,或者用手指戳戳你的胳膊,眼睛瞪得溜圆。哎哟,那种画面感!比看电影都带劲儿。

但她也有烦人的时候。尤其爱传播点儿小道消息,或者给别人“分析”点儿事儿。比如谁家闺女找了个外地的对象,她能从那个男的长相、说话口音、到他家乡的风俗,给你分析个头头是道,得出个“肯定不靠谱”的结论。有时候这些话传出去,真会给别人添堵。那时候我就觉得,老人嘛,嘴上没个把门儿的。可后来慢慢懂了点儿人情世故,才明白,有些时候,她的那些“分析”,或许是她那个年代、那个环境里,看人看事儿的一种朴素、甚至有些偏颇的经验总结。对,是偏颇,但那是她全部的“世界观”,没经过什么大道理的洗礼,全靠在泥土里摸爬滚打、在家长里短里浸泡出来的。

黄婆老了,是真的老了。后来我离开村子去外面上学、工作,每年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。每次回去,感觉黄婆就更小了一点儿,背更驼了,眼睛也没那么亮了,坐在门口的时间越来越短,屋子里待着的时间越来越长。她的声音也小了,不再像以前那样中气十足地评论一切。村里的人来人往,新的房子盖起来,老房子拆掉,年轻人都走了,留下的老人越来越少。黄婆,也慢慢地,消失在了时间的洪流里。

她是什么时候走的?具体日子我不太清楚,好像是前几年过年回去听说的。那时候村里已经变了很多样子。她的老院子,好像也卖了,或者租出去了,门口不再有那个弓着背、斜着眼看人的身影。

说起来,黄婆这一辈子,没干过什么“惊天动地”的大事儿,没留下什么传世的物件儿。她就是那么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,生活在中国的某个小村庄里,跟土地打交道,跟邻里打交道,跟鸡鸭打交道。可偏偏,这么一个老人,却在我,在很多像我一样,从那个村子走出来的人心里,留下了那么深的印记。

她代表了什么?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村庄生活,那种紧密到有点儿透不过气的邻里关系,那种口口相传的流言蜚语,那种朴素又有点儿固执的人生观。她不完美,甚至有点儿招人烦,但她是真实的,是鲜活的,是沾着泥土气息的。她身上那种生命力,那种不管日子多难都要一天天过下去的韧劲儿,那种对周围一切都充满了好奇(或者说探究欲)的劲头儿,现在想想,还挺让人佩服的。

现在走在城市的街头,人来人往,每个人都像孤岛。有时候会突然想起黄婆坐在门口的样子,或者她斜着眼说话的调调,甚至她院子里枣花的味道。那种感觉不是简单的怀旧,更像是一种失落。失落那种人与人之间,哪怕是带着点儿摩擦、带着点儿好奇、带着点儿管闲事儿的连接。那种感觉是,嘿,我生活在这里,我看着你长大,我知道你家那口锅烧啥火。这种连接,在现代社会里,太稀缺了。

黄婆这个名字,对我来说,不只是一个老人的名字,更像是打开一段记忆的密码。一提起她,那个正在远去、甚至已经消失的村庄,那些模糊又鲜活的童年光影,那些带着泥土、汗水和人情味儿的日子,就一股脑儿地涌上来。她就是那个时代的注脚,是那个村庄的缩影,是我记忆里,那些抹不去、也放不下的乡愁的一部分。

也许每个人的心里,都有这么一位“黄婆”吧?也许名字不同,经历不同,但都是那个特殊时期、特殊地点里,一个鲜活到让你爱恨交织、却又无法忘怀的存在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,参与了你的人生,塑造了你的记忆,成为了你来时的路上的,一个清晰又模糊的坐标。

所以,黄婆?她不是什么大人物。就是一个,哎呀,一个让我现在想起来,心里有点儿酸、有点儿暖、又有点儿说不清楚滋味儿的老人。就这么,一个真真实实、活在我们村子记忆里的,黄婆。

花生汤
  • 本文由 花生汤 发表于 2025-05-0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w.lubanyouke.com/7738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