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归鹿门歌孟浩然

想想孟浩然,这位被唐玄宗赐食、被王维推荐却偏偏考不上的倒霉蛋(或许是幸运蛋?谁知道呢),终究还是回去了,回了他的鹿门山。这首《夜归鹿门山歌》,与其说是一首歌,不如说是他心底深处的一声长叹,一声解脱,又或者,一声无奈夹杂着甘愿

“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头。”这是他游历时写下的句子,多意气风发啊,带着文人入世求名的那股劲儿。可最后呢?“夜归鹿门山”,一个“归”字,道尽了多少故事,又把多少未能实现的抱负,轻轻地、缓缓地放下了。

夜归鹿门歌孟浩然

那个画面感,太强了。天色一点点暗下来,不是城里那种被灯火驱赶走的假黑,是真正的,墨一样稠密的夜。山是安静的,水也是安静的,只有船桨划破水面的细微声响,或许还有晚风拂过林梢的沙沙声。他一个人,一叶渔舟,就这么向着山里去了。没有随从,没有喧哗,只有他自己,和头顶那轮越来越亮的月亮

鹿门山就在那里,不高,不险,却收容了他所有的疲惫和心事。归路漫漫,不是身体累,是心累了。官场的那套,也许他试过,也许只是远远看着就觉得不对付。那勾心斗角、那言不由衷,对他这样耿直(或者说清高不通世故)的人来说,简直是炼狱。所以,逃离,或者说回归,成了唯一的选项。

柴扉,一个多么有温度又多么隔绝尘嚣的词。不是朱门,不是大院,就是简简单单的柴扉。推开它,里面是什么?也许是清贫,也许是寂寞,但一定有平静。是那种把外面世界的烦扰统统关在门外的平静。是终于可以面对自己,不再戴着面具,不再说着违心的话的平静。

有人说隐居是消极避世,是逃避责任。我觉得,这得看怎么理解。孟浩然选择的,不是彻底什么都不做,他依然在山里读书、写诗、和朋友往来。他只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,一种更遵从内心的方式。在那个时代,读书人的终极理想是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入仕是实现抱负的途径。但如果那个“国”并不需要你,或者说,入仕的代价是失去自我,那么,“平天下”之前,先“平”自己的心,又有什么错呢?

现代人大概更能理解这种心情吧?不是非得去深山老林,但谁没在深夜里,走在回家的路上,突然觉得身心俱疲,只想快点回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,关上门,把一整天的压力伪装都甩在外面?那种感觉,和孟浩然夜归鹿门山,推开柴扉时的心情,会不会有那么一点点相通

我们在城市里挣扎,为了碎银几两,为了所谓的“成功”,为了别人眼里的光鲜。孟浩然也挣扎过,为了他的功名,为了实现他的抱负。但他最终发现,有些东西比那些更重要,比如内心的自由,比如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自在。他用一叶渔舟,划开了他和那个世界之间的界限,回到了他认为更真实的,属于他自己的世界。

这首歌,没有跌宕起伏的旋律,没有慷慨激昂的词句,就是那么平平淡淡地叙述着一个归家的过程。但正是这份平淡,蕴含着巨大的力量。它告诉你,人生有很多条路,走不通一条,不代表就走投无路。往回走,往山里走,往心里走,也许能找到更广阔的天地。

鹿门山下的夜,一定很静吧。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,能听到虫鸣,能闻到泥土和草木的清香。孟浩然就这么回来了,带着一身夜露,带着一颗疲惫却又逐渐安宁的心。他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,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。他只是,回家了。回到那个,让他感觉最像自己的地方。

这首“歌”,与其说是唱给别人听,不如说是唱给自己听的。在寂静的山水间,和自己对话,和星月对话,和那个选择归隐的孟浩然对话。那是一种选择的力量,一种向内探索的勇气。在喧嚣的时代,这样的“夜归”,这样的“鹿门”,成了多少人心里那个遥不可及,却又无限向往的精神 栖息地。也许我们无法真的划一叶扁舟,夜归鹿门山,但至少,可以在心里留一扇柴扉,留一片只属于自己的净土

夜深了,读着读着,仿佛也闻到了那股清冷的月光和山野的气息。孟浩然,这个名字,这位隐士,用他的诗,用他的选择,在历史长河中,留下了这样一抹清远的印记。让人知道,在追逐和拥有之外,还有一种放下回归的境界,同样值得敬畏向往

花生汤
  • 本文由 花生汤 发表于 2025-05-17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w.lubanyouke.com/7760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