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?就是那种,明明大家都在同一个地方,呼吸着同一口空气,晒着同一个太阳,但就是,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东西不一样?不是衣服鞋子手机型号,那太表面了。是一种更深层、更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,像是空气里凝结的密度不同,或者说,像你和别人脚下站的地面,海拔不一样?
我最近老琢磨这事儿,觉得用“三级阶梯分界线”来形容,简直太贴切了。这不是什么官方划分啊,也不是地图上那种一道笔直的线。它更像是生活里,那些看不见摸不着,却实实在在把你跟一部分人隔开、又跟另一部分人归到一起的无形壁垒。它决定了你的起点,你的选择,甚至很大程度上,你的上限。

你看啊,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,如果非要简单粗暴地分,我个人觉得,大概率能掰扯出这么三个“阶梯”来。当然了,每个阶梯里面还细分无数小台阶,但这三级,我觉得是最本质、最难跨越的几道分界线。
最底层那个阶梯,怎么说呢,就是你每天睁开眼,第一件事不是想梦想、想发展,而是想怎么活下去,怎么不往下掉。吃喝拉撒睡,孩子的学费,老人的医药费,哪一样都沉甸甸地压着。资源是极度稀缺的,无论是钱、信息、机会,还是喘息的空间。这里的“分界线”,可能是从“生存”到“体面地活着”的那条线。你得拼了命地干最苦最累的活儿,不一定是为了“更好”,很多时候,只是为了“不更差”。安全感?那是个奢侈品。你看那些起早贪黑的小商贩,工地上的工人,厂里的流水线工人,他们就是这条线下的基本盘。他们的世界,很多时候,是由最低的成本和最直接的生存压力构成的。
中间那个阶梯,嘿,这大概是绝大多数“我们”感觉自己所处的地带。有点儿收入,也许买了房(背着巨额房贷),有辆车(还得加油保养),孩子上学(补课费天价)。我们努力工作,为了晋升,为了加薪,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。有焦虑,但也有希望。这条“分界线”,可能是从“仅仅活着”到“有选择地生活”的线。我们可以偶尔下个馆子,旅个游,给孩子报个兴趣班。但请注意,这种“有选择”是非常有限且脆弱的。一场大病,一次失业,都可能让你瞬间滑落。我们累死累活,很多时候不是为了爬到顶端,而是为了维持住不掉下去,为了争取那一点点中产的体面和安全感。知乎上那些关于“内卷”、“鸡娃”、“35岁危机”的讨论,基本都发生在这个阶梯上。我们的烦恼,是关于职业发展停滞、阶层固化、孩子教育、以及永远不够用的钱和时间。
最顶层那个阶梯,咳咳,这层的人,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,跟下面两层是完全不一样的。他们的“分界线”,可能不是钱的问题了,而是从“物质极大满足”到“精神追求、社会影响力、传承”的线。他们的资源,不仅仅是金钱,更是人脉、信息、顶级的教育、甚至是某种基因里的自信和从容。他们解决问题,很多时候不是靠个人努力拼命,而是靠调用资源,靠平台,靠“本来就属于我”的东西。他们的孩子,从小就在完全不同的赛道上,接受的是另一种维度的培养。他们的社交圈,是普通人努力一辈子都挤不进去的。这里的“安全感”,是渗透到骨子里的,因为有足够的缓冲垫,有无数条退路。他们可能也会努力,但那种努力,更像是基于兴趣或者进一步扩张版图,而不是为了生存或者一份糊口的薪水。他们的烦恼,可能更宏大,或者更私人,但肯定不是下个月房贷怎么办。
那么,这“三级阶梯分界线”到底是怎么划出来的?
它不是某个人画的,是历史、是经济、是教育、是环境,甚至是你投胎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。最残酷的地方在于,这些线不是透明的玻璃,让你能清楚看到对面。它们更像是毛玻璃,甚至是不透光的墙。你在这一边,模模糊糊能看到一点点另一边的影子,但想过去?太难了。
想从底层往中间爬?那叫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。你得靠超强的意志力、一点点的天赋,抓住极其有限的教育机会,或者搭上时代的某个风口,而且过程中不能犯错,不能生病,不能遇到任何大的意外。你的容错率几乎为零。我认识一些朋友,靠着高考改变了命运,但大学里四年,他们得打几份工养活自己,别人在图书馆刷GPA、参加社团积累人脉的时候,他们可能在送外卖、发传单。这其中的辛苦和压力,真是没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。
想从中间往顶层跃升?兄弟,那基本不叫爬了,那叫“跃”。这个跃,不是靠你多加几个班,多考几个证就能成的。它可能需要你极端优秀的创业成功(而且这个创业,你的启动资金、人脉资源可能一开始就跟顶层的人不在一个量级),或者娶/嫁一个,或者祖上积德拆迁了,或者买彩票中了大奖,或者你突然成了某个领域的万里挑一的“大神”。你看那些成功的案例,很多时候,除了个人能力,运气、时机、是不是有人拉一把,这些非个人可控的因素,权重高得惊人。中间阶层努力的天花板,很多时候摸得到,够得着,但也看得见。那个顶层,对我们来说,更像是一个概率极低的遥远星球。
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个比喻“有血有肉”?
因为我亲眼见过,也亲身感受过那种“线”带来的瞬间隔离感。
我记得刚毕业那会儿,大家都在一个起点上找工作。我跟一个家里条件非常好的朋友一起面试。他谈吐自信,因为他寒暑假都在名企实习(家里人安排的)。我呢,实习是在小公司打杂,简历上没那么亮眼。面试官问到未来规划,我说我希望能努力攒钱,早点在家附近买个小房子,让我爸妈过来住得舒服点。他说他的规划是先在大城市闯荡几年,积累经验和资源,将来也许会去国外读个MBA,或者自己创业,反正“退路”很多。那一刻,你就会感觉到,我们努力的方向,追求的目标,甚至对未来的“底气”,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。我们都叫“年轻人”,但脚下的“阶梯”真不一样。我的“安全感”来自一个看得见的砖头房子,他的“安全感”来自无限的可能性和父辈搭好的平台。
还有一次,参加一个行业活动,认识了一个据说很厉害的“大人物”。聊了一会儿,他随意地说起他孩子在哪哪个国际学校,学费多少,毕业了准备去哪个常春藤。我脑子里瞬间闪过的念头是:这孩子光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花费,就抵得上我妈辛苦一辈子的积蓄了。他的起点,是我的天花板。这种差距,不是你努不努力就能追上的。
这些线,不仅体现在物质上,也体现在思维方式、信息渠道、甚至是健康状况上。底层的人,可能为了省钱不敢去医院,小病拖成大病。中间层的人,为了工作牺牲健康,亚健康是常态。顶层的人,有专属的健康顾问和疗养计划。你看,同样是人,活法儿完全不一样。
当然,我不是说努力没用。在同一个阶梯内,努力是非常有用的,能让你在这个阶梯里爬得更高一点,或者在这个阶梯里站得更稳一点。你可能从一个普通白领,努力成了部门经理;或者从一个农民工,成了包工头。但想跨越阶梯?那需要 “质变” ,不仅仅是 “量变” 。这个质变,可能是教育带来的知识和视野跃升,可能是创业带来的资本原始积累,可能是婚姻带来的阶层联姻,或者,就是纯粹的、可遇不可求的运气。
写到这儿,可能有人觉得丧,觉得贩卖焦虑。我倒不觉得是贩卖,更像是描述一种现实,一种我们生活其中,却常常假装看不见,或者被“鸡汤”麻痹而忽略的现实。认识到这些“三级阶梯分界线”的存在,不是让你躺平放弃,而是让你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,更务实地规划自己的路径,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拼尽全力,依然觉得力不从心。
也许,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一条长长的、分了三个大坡的跑道上。出生点是随机的。有的人生在坡底,得玩命儿往上爬,每一步都带血带汗。有的人生在中间,得卯足劲儿往前冲,还得小心别滑下去。有的人生在坡顶,可能只是散散步,就能看到比下面的人更远的风景。
我们能做的,大概就是:
- 看清你的“起跑线”在哪儿 ,别被虚幻的东西蒙蔽。
- 设定符合你“阶梯”现实的目标 ,一步一个脚印,别好高骛远到绝望。
- 在这个阶梯里,尽最大努力 ,争取更好的位置和资源。
- 如果有可能,寻找那条“跃升”的可能性 ,哪怕机会渺茫,但至少不放弃探索。
- 最重要的一点,也许是保持清醒和善良 。理解不同阶梯的人面临的不同困境和挑战,不傲慢,不偏激。
“三级阶梯分界线”,它就在那里,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。看清它,也许是我们在这场漫长的人生旅程中,迈出的第一步。然后呢?然后就深呼吸,继续往前走呗。能走多远算多远,能爬多高算多高。至少,别活得糊里糊涂,不知道自己为了啥,又被啥限制着,你说呢?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