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山夜雨古诗赏析:我在诗中听雨声,也在诗外叹人生
各位老铁,晚上好啊!今天咱们不聊别的,就聊聊诗,聊聊那首小时候背到大的《巴山夜雨》。别一听诗就觉得枯燥,咱们今天换个角度,用我的“土味”理解,带大家一起“溜达溜达”这首诗里的世界。
先亮个相,我,一个在城市里搬砖的“文艺中年”,对诗词没啥研究,就是喜欢瞎琢磨。啥是意境?啥是格律?我不太懂。我只知道,诗能不能打动我,能不能让我在脑海里浮现出画面。就像这首《巴山夜雨》,每次读,我都仿佛身临其境,站在巴山的某个小客栈里,听着窗外的雨声,想着远方的朋友。

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”
你说,朋友问我啥时候回去,我也没个准信儿啊!这第一句,就带着一股淡淡的忧伤。你想想,谁不想家啊?谁不想跟朋友把酒言欢啊?可生活嘛,总有那么多的无奈,让你身不由己。
然后,画面一转,就到了巴山,下着雨的秋夜。这雨啊,不是淅淅沥沥的小雨,是“涨秋池”的雨,噼里啪啦的,能把池塘都灌满,可见这雨下的有多大。这意境,一下子就出来了,感觉空气中都带着湿漉漉的味道。
你说,作者李商隐当时的心情是啥样的?肯定不好受啊!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异乡,又下着这么大的雨,想家,想朋友,却又回不去,搁谁谁不emo啊!
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
哎,这句就有点甜了,苦中作乐的感觉。啥时候才能跟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啊?到时候,咱们好好聊聊这巴山夜雨的经历!
这“剪西窗烛”,多温馨的画面啊!在古代,没有电灯,只能靠蜡烛照明。两个人围坐在烛光下,一边剪着烛芯,一边聊天,那得是关系多铁的朋友才能一起做的事儿啊!
这句诗,就像是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灯,给作者带来了一丝希望。虽然现在身处困境,但未来总会有相聚的一天,到时候,咱们可以一起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。
我特别喜欢这句“却话巴山夜雨时”。为啥?因为“却话”这两个字,把回忆的那种感觉写活了。不是简单地说“我们一起聊聊”,而是“却话”,带着一种淡淡的感慨,一种对未来的期盼。
巴山夜雨的N种解读(纯属瞎掰,大家别当真)
-
角度一:职场社畜的真实写照。 就像我们现在,为了生活,不得不远离家乡,在外打拼。每天加班到深夜,回到出租屋,空荡荡的,一个人吃饭,一个人睡觉。也想跟朋友出去聚聚,喝点小酒,吐槽一下工作,但总是抽不出时间。这“巴山夜雨”,就是我们这些社畜的真实写照啊!
-
角度二:异地恋的辛酸泪。 想象一下,你跟你的另一半分隔两地,只能通过电话、视频来联系。每天晚上,你都盼着能早点结束工作,跟TA聊聊天。但是,距离总是阻碍着你们。这“巴山夜雨”,就像你们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,让你感到无力。
-
角度三:人生的无奈与希望。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。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。有时候,我们会感到迷茫,感到孤独,感到无助。但是,我们不能放弃希望。就像这句诗一样,虽然身处逆境,但我们要相信,未来总会好起来的。
为啥这首诗能流传千古?
我觉得啊,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,不是因为它写得有多么华丽,多么高深,而是因为它写出了我们普通人的情感。它写出了我们对家乡的思念,对朋友的想念,对未来的期盼。
它的意境很美,但又很真实。它没有用那些生僻的字词来堆砌,而是用朴实的语言,描绘了一个下着雨的秋夜,一个孤独的诗人,一颗渴望团聚的心。
最后,我想说:
生活不易,但我们要保持乐观。就像这首诗一样,即使在“巴山夜雨”中,也要想着“何当共剪西窗烛”。
希望我们都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,与家人朋友团聚,一起“却话巴山夜雨时”。
好了,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。如果大家觉得我说的还有点意思,就点个赞,留个言,咱们下次再聊!
晚安,各位!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