嘿,朋友,你是不是也这样过?
盯着屏幕上老外发来的一封邮件,或者一个设计需求文档,感觉自己英文还行啊,雅思也考过,美剧也追着,怎么就对着那几个斜杠加字母的“小怪物”发懵呢?

就拿我上次来说吧。我,一个自诩混迹互联网多年的野生设计师,接到一个美国客户的 brief。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:“Logo design, modern & minimalist,w/a touch of vintage flair.”
……w/?
我当时就懵了,一个孤零零的'w/'杵在那儿,后面跟着一串要求,我脑子里第一反应是……这是什么神秘代码?是某个新插件的命令,还是客户手滑打错了?我甚至还去谷歌搜了一下“w/ 是什么意思”,感觉自己的英语学习生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。
结果你猜怎么着?
w/ = with
就这?就这?!我差点一口老血喷在我的MacBook Pro上。就是这么个简单的“with”,硬生生被“懒癌”晚期的现代人给浓缩成了一个符号。从那一刻起,我悟了。英语这玩意儿,它不是死的,它活得比谁都精神。它在BBS里,在Discord里,在电报里,在每一封追求效率的邮件里,疯狂地自我进化,或者说……自我阉割。
今天,我就不跟你扯那些“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、代词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关系的词”这种教科书上的废话了。咱们来点实际的,就聊聊那些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“如鲠在喉”的介-词-英-文-缩-写。这可不是什么“大全”,搞“大全”的都是骗子,语言是活的,一直在变。我只跟你聊聊那些你现在、立刻、马上就能用上,而且不知道就会出糗的“硬通货”。
第一梯队:骨灰级玩家,不懂真的说不过去
这几个,可以说是缩写界的元老,从手写信时代就开始流行了,互联网只是让它们焕发了第二春。
-
w/ (with) & w/o (without)
这俩简直是连体婴,必须放一块儿说。它们是效率之王,是懒人福音,是节省手机打字时间的救命稻草。
场景重现: 你在跟朋友约饭。你可能会发:“Hey, wanna grab some burgers w/ fries tonight?” (嘿,今晚要不要去吃汉堡 加 薯条?)你的朋友,一个正在减肥的狠人,可能会回:“Sure, but I'll have the burger w/o the bun.” (好啊,但我的汉堡 不要 面包胚。)
看到了吗?自然,流畅,而且显得你很懂。在做笔记、写草稿、发非正式邮件或者即时消息时,这俩简直不要太好用。但记住, 划重点: 千万别用在你的毕业论文或者给大老板的正式报告里! 那样显得你不是高效,是轻浮。
-
vs. / v. (versus)
这个你肯定眼熟。体育比赛、法庭案件、产品对比……只要有对抗、有比较的地方,就有它。
vs.
是美式英语用得多,v.
在法律文件里更常见。画面感来了: 想象一下,你在跟同事激烈地争论下一代iPhone和三星的旗舰机哪个更好。你的PPT上,赫然写着: “iPhone 15 Pro Max vs. Samsung S24 Ultra: The Ultimate Showdown” 是不是瞬间就有那味儿了?充满了“来啊,互相伤害啊”的戏剧张力。它不仅仅是个缩写,它是一种情绪,一种对决的宣告。
-
re: (regarding / concerning)
邮件之魂!如果你经常处理英文邮件,不认识
re:
,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。它通常出现在邮件标题里,告诉你这封邮件是 关于 什么的。比如:
Re: Your invoice #12345
意思就是:“关于你的那张编号12345的发票”。它就像一个忠实的管家,在门口就告诉你:“主人,这封信是谈钱的。” 让你一秒钟就能判断邮件的优先级。有时候,它也暗含着“回复”的意思,因为很多邮件系统回复邮件时会自动带上
Re:
。所以,它是一个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。
第二梯队:互联网原住民的“黑话”
这一波,带着浓浓的网感。它们诞生于聊天室和社交媒体,追求的是极致的输入速度。
-
b/c (because)
我愿称之为“因为”的终极形态。打
because
要敲7个字母,而b/c
只需要2个字母加一个斜杠。在快节奏的对话里,这节省下来的时间,可能已经够你多发一个表情包了。真实对话模拟: “Why were you late?” (你为啥迟到?)“Sorry man, slept in b/c I was gaming all night.” (哥们抱歉,睡过头了, 因为 我通宵打游戏了。)
瞧,
b/c
在这里就特别地道。它有一种“我懒得解释,但还是得给你个理由”的随性感。当然,和w/
一样,这玩意儿也是非正式场合限定。你敢在请假条上跟老板写b/c I'm sick
,老板就敢b/c you're fired
来回复你。 -
btw (by the way)
“顺便说一句”的化身。这个严格来说不是介词,但它在句子中的功能,那种“插入一个补充信息”的感觉,和很多介词短语非常像。它是话题转换的利器。
办公室茶水间八卦时间: “The new project is killing me. Btw , did you see Sarah's new haircut? It's... interesting.” (新项目快把我搞疯了。 对了 ,你看到莎拉的新发型了吗?有点……一言难尽。)
btw
就是那个让你能从抱怨工作无缝切换到八卦同事的魔法词汇。它让谈话的转折显得不那么生硬,充满了一种“我刚想起来”的即兴感。
第三梯队:有点“装”但很有用的专业玩家
这些缩写,你可能不常用,但一旦在特定场合看到,能立刻理解,会让你显得很专业。
-
c/o (care of)
这个厉害了,一般出现在信封或包裹上。它的意思是“由……转交”。
情景剧场: 假设你想给你正在大学宿舍住的朋友小明寄一个东西,但你只知道他宿舍楼的地址,不知道他具体的房间号,或者怕他收不到。你可以这样写:
Xiao Ming c/o University of Awesome, Dormitory Building A123 College RoadAnytown, USA
这里的
c/o
就像一个邮政系统的“中间人”。它告诉邮递员:“嘿,这东西是给小明的,请交到‘真牛大学A栋宿舍’这个地方,他们会负责转交给小明。” 在需要通过某个机构或个人转交物品时,c/o
就是那个最专业的“暗号”。 -
ft. / feat. (featuring)
音乐爱好者的最爱!
ft.
就是featuring
的缩写,意思是“由……友情客串/合作”。你看一首歌的名字,比如 “Levitating ft. DaBaby”。这个
ft.
就告诉你,这首歌是 Dua Lipa 主唱,但里面有一部分是说唱歌手 DaBaby 表演的。它清晰地划分了主次关系。现在,这个用法也延伸到了其他领域,比如一个设计项目,你可以说“Website Redesign, ft. AI-Generated Illustrations”,意思是这次网站重做, 特色是 加入了AI生成的插画。它给平淡的描述增加了一个“亮点”或“卖点”。
所以,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这些“小怪物”?
你看,聊了这么多,你会发现,这些介词(以及类介词)的缩写,根本不是什么洪水猛兽。
它们是语言为了适应新媒介、新节奏而长出来的“新器官”。
它们是特定圈层的“身份徽章”。一个游戏玩家看到 w/o
会觉得亲切,一个商务人士看到 re:
会心一笑。
它们也是一种“语境滤镜”。你在不同的场合,面对不同的人,会下意识地选择用或者不用它们。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阶的语言能力。
所以,别再把它们当成学习路上的绊脚石了。把它们当成你解锁英语世界不同地图的“钥匙”。下次再看到 w/
,你不会再发懵,你甚至可能会心一笑,回一个 Got it, tks!
(tks = thanks),用魔法打败魔法。
最终,语言是用来交流的,不是用来考试的。只要能让你和对方在同一个频道上,高效、准确地传递信息,那它就是好语言。无论是完整的 because
,还是俏皮的 b/c
,都只是工具箱里的不同工具而已。
而你,我的朋友,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懂得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的,高明的工匠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