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第一次把那本深红色、烫着金字的毕业证书拿到手里时,预想中的狂喜并未来临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……怎么说呢,一种近乎实体的沉重感。
它不像其他专业的毕业证,轻飘飘的,是一张通往世界的机票。不,这张纸不一样。

它更像一份契约。一份你用五年、八年甚至更久的青春,与一个叫“医学”的庞然大物签下的,几乎是终身的契约。
你问我,拿到医学学历是什么感觉?我告诉你,就像你辛辛苦苦爬了一辈子,终于爬到了珠穆朗玛峰的半山腰,然后发现,上面还有个“进阶版珠峰”等着你,而你,连氧气瓶都快没了。
一、那年夏天,我们都是“天真的混蛋”
还记得高三填志愿的时候吗?我敢打赌,每一个把“临床医学”填在第一志愿的人,心里都住着一个披着白大褂、闪闪发光的英雄梦。悬壶济世、救死扶伤……这些词,从班主任嘴里说出来,从父母的期盼里透出来,简直比黄金还耀眼。
那时候的我们,多单纯啊。以为医生就是《心术》里的霍思邈,风流倜傥,手术刀一挥,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。以为学医就是穿着整洁的白大衣,在窗明几净的实验室里,优雅地观察着显微镜下的细胞。
得了吧,那都是幻觉。
真正的医学生活,是从你闻到福尔马林那股“直冲天灵盖”的味道开始的。那味道,像一个幽灵,从此焊在你的记忆里,无论你用多少香水、吃多少顿火锅,都洗不掉。
我们的大学生活?不存在的。当隔壁财经学院的哥们儿在研究K线图,准备叱咤金融风云的时候,我们在背《系统解剖学》。那本书,比砖头还厚,每一个骨性标志、每一根神经走向、每一条肌肉起止点,都得像刻在脑子里一样。期末考试,老师随便指着一具“大体老师”(我们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)身上的一个小孔,问你:“这是什么?有什么穿过?”答不上来?那你就挂了,没商量。
当文学院的姑娘在草坪上读着诗,感叹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”的时候,我们在啃《病理生理学》。水、电解质、酸碱平衡紊乱……一个个抽象的概念,像无数只蚂蚁,在你大脑皮层里疯狂爬行。你根本没时间伤春悲秋,你只担心自己会不会因为熬夜太多而“内环境紊乱”。
知识点像潮水一样涌来,而你的脑子,就是那片可怜的、快要被淹没的沙滩。
“内外妇儿”四大神书,加起来能当枕头;《诊断学》的问诊口诀,比绕口令还难背;《生理学》《生物化学》《药理学》……一座又一座翻不完的大山。
所谓的“只要专业选得好,年年期末赛高考”,说的就是我们。期末考试周,图书馆的灯火通明,已经不足以形容那种惨烈。那是一种……怎么说呢,一种群体性的、燃烧生命式的悲壮。每个人都顶着黑眼圈,嘴里念念有词,仿佛下一秒就要“走火入魔”。
这,就是医学学历的第一层“滤镜”,被现实无情地撕得粉碎。
二、一张纸的重量,你根本想象不到
好,五年本科,你熬过来了。你以为你解放了?哈哈,天真。
这张本科毕业证,在医学界,充其量就是一张“新手村通行证”。
你拿着它,想去一家三甲医院?门儿都没有。HR会微笑着告诉你:“我们这里,博士起步,有海外经历者优先。”
于是,新的轮回开始了:*考研:又一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其激烈程度,比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。*读硕/读博:从前是背书,现在是做实验、养细胞、喂小白鼠、写论文、被导师“push”。你的生活不再有白天黑夜,只有“实验成功”和“实验又失败了”。*规培(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):这才是重头戏。拿到了硕士或博士学历,你以为能当医生了?不,你只是有资格去当一个“规培生”了。拿着微薄的薪水,干着最累的活,在各个科室轮转,三年。美其名曰“培训”,实际上就是医院里最底层的、最高级的“廉价劳动力”。
这整个过程,我们称之为“医学学历的通货膨胀”。
二十年前,一个医学院本科生,是天之骄子。十年前,硕士是三甲医院的标配。而现在,没有一个博士学位,你连敲门砖都觉得烫手。
我一个师兄,八年本博连读毕业,进了国内顶尖的医院。我以为他终于熬出头了。结果上次一起吃饭,他一脸憔悴地告诉我,科里新来的同事,不是美国回来的博士后,就是欧洲某个国家科学院的访问学者。他一个“土博”,压力大到天天失眠。
看见没?这就是医学学历的残酷性。它不是一个终点,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、需要不断升级打怪的游戏。你永远都在“下一个阶段”的准备期里。
这张纸,它赋予你的不是光环,而是枷锁。它把你锁死在这条赛道上,你退无可退。你投入了那么多年的时间和沉没成本,除了当医生,你还会干什么?你敢转行吗?
三、当学历照进现实:神坛与地狱之间
终于,你披荆斩棘,拿到了所有该拿的证,穿上了那身白大衣,成为了别人口中的“某某医生”。
世界从此就美好了吗?
恰恰相反,这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。
你的医学学历,在病人眼里,是一道神谕。他们觉得你无所不能,觉得你就是华佗在世。“医生,我这个病,你一定要给我看好啊!我全家都指望你了!”这种百分之百的信任,有时候会让你觉得温暖,但更多的时候,它是一座山,压得你喘不过气。
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,你不是神。你只是一个看过很多书、考过很多试、比普通人更懂人体构造和疾病原理的,普通人。
你会遇到教科书上从没见过的疑难杂症;你会在手术台上遇到突发的、足以让你心跳骤停的意外;你会被病人家属围着,声嘶力竭地质问:“为什么人还没好?你们到底会不会看病!”
医学学历,教给了你知识,却没教给你如何面对失败,如何面对死亡,如何面对人性的复杂。
我至今都记得我第一次管的病人,一个肺癌晚期的老大爷。我用尽了书本上学到的一切知识,给他制定了最详尽的治疗方案。可他的病情,依然像刹车失灵的卡车一样,一路向下。
他去世的那天晚上,我一个人在值班室里,对着电脑屏幕上他的CT片,坐了整整一夜。我脑子里反复回响着一个问题:我学了这么多年,背了那么多书,拿了那么高的学历……到底有什么用?
那一刻,我感觉我那张博士毕业证,就是对我最大的讽刺。
四、所以,这张纸,到底意味着什么?
说了这么多丧气话,是不是觉得学医就是个天坑?某种程度上,是的。它又苦又累,回报周期长,风险高,压力大。
但,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,我还会选吗?……我不知道。也许,我还是会犯同样的“傻”。
因为这张沉甸甸的纸,除了带来痛苦,也确实给了一些别的东西。
- 它给了你一种 严谨的思维方式 。面对任何问题,你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证据,去分析逻辑,而不是凭空臆断。这种思维,让你受益终身。
- 它给了你一种 直面问题的勇气 。当你看惯了生死,处理过各种棘手的病例后,生活中的那些小挫折,好像真的“啥也不是”了。
- 最重要的是,它偶尔会给你带来一些 纯粹的、无可替代的成就感 。
就像上周,我主导抢救了一个心梗的病人。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,推出抢救室的时候,他家人冲上来,紧紧握着我的手,哭着说“谢谢你,医生!谢谢你!”。
那一瞬间,所有的疲惫、委屈、怀疑,好像都烟消云散了。真的,就那一瞬间。
所以,医学学历到底是什么?
它不是镀金的光环,让你从此高人一等。它更像一个烙印。深深地烙在你的青春里,你的性格里,你的灵魂里。
它让你变得坚硬,也让你变得柔软;它让你看透了生命的脆弱,也让你更加敬畏生命。它把你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,碾压、重塑成一个背负着无数期望和责任的成年人。
它是一张通往神坛的门票,但神坛上空无一物,只有无尽的责任和孤独。它也是一根稻草,时常压得你想要放弃,但每当你看到病人求生的眼神时,你又会选择把它扛起来,继续往前走。
这条路,没有尽头。而这张纸,只是你上路的凭证而已。仅此而已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