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”苏轼笔下的西湖,晴日里波光粼粼,雨天时山色朦胧,各有千秋。这首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但你知道吗?苏轼还有一首千古名篇,也提到了美丽的月亮,那就是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。词中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一句,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愿望。
“婵娟”一词,常出现在古诗文中,为人们增添了几分浪漫与诗意。那么,“婵娟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

“婵娟”指的是什么?
“婵娟”一词,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萧衍的《乐府诗》,诗中有“紫楼迢迢隔碧空,月华如水浸宫殿。美人含情向月钩,金樽玉箸夜不眠”的句子,其中“月钩”指的就是月亮。
“婵娟”通常有以下几种含义:
1. 指代月亮。 这是“婵娟”最常见的意思,也是人们熟知的含义。例如,辛弃疾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中的“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,就以“明月”代替“婵娟”,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田园夜景。
2. 形容姿态美好。 “婵娟”有时也用来形容女子姿态优美,容貌秀丽。例如,曹植《洛神赋》中就有“其形也,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。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”的句子,以各种美好的事物比喻洛神的美丽,其中“翩若惊鸿”就与“婵娟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3. 比喻一切美好事物。 “婵娟”还可以引申为一切美好的事物,例如爱情、友情、希望等等。例如,李白《将进酒》中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的句子,就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向往,与“婵娟”所代表的美好意象相呼应。
“婵娟”的文化内涵
“婵娟”一词,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它不仅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寄托,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。从古至今,人们对月亮的赞美和崇拜从未停止,而“婵娟”一词的出现,更是为月亮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色彩。
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一句简单的诗句,却道出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即使相隔千里,只要心在一起,就能共同欣赏到美丽的月亮,感受到彼此的温暖。这种情感,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。
拓展:从“婵娟”到“嫦娥奔月”
“婵娟”除了本身的含义之外,还与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有关。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“嫦娥奔月”的故事。相传,嫦娥为了守护长生不老药,被迫飞升月宫,成为了广寒宫的主人。人们为了纪念她,便将月亮称为“婵娟”,将月亮上的阴影称为“嫦娥”。
“嫦娥奔月”的故事,为“婵娟”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色彩,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永恒生命的向往。时至今日,每逢中秋佳节,人们都会仰望星空,寻找着传说中的“婵娟”和“嫦娥”,追忆着那些古老而美好的传说。
评论